黎阳兰情绪管理

不良认知模式

2020-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阳兰情绪教练

有一个男孩曾遭受父母的拒绝,成年后会说:“我没有人际交往的技能。”从他的解释模版出发,他会认为“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是无法改变的,因而会体验到与人进行接触的无助感。这是他对人际交往技能的一种虚构信念和参照模版。

这种习惯的认知模式会导致他在与人交往时自我限制性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果他反复这种自我限制的循环而不能自拨,他就会体验到绝望感,变得退缩,不愿意进行任何社会交往。

他陷入负性的认知模式中,这个认知模式是他对家庭状态的记忆、学习和行为体验逐步形成的。他对社会交往的认识,情感的认识,迷失在自己的认知模式中,他不能觉知、认识并改变其行为。

只有重建认知,才可帮助他修正觉知方式,从而调整人际关系。

一、隔离和遗弃

预期自己对安全感、安全、稳定、养育、共情、情感分享、接纳和尊重等需要无法可预测的方式得到满足。这种图式常产生自这样的家庭,家庭成员存在着疏远、冷漠、拒绝、限制、孤独、剥削、不可预测性或虐待等。

1、遗弃/不稳定性

感觉在获得他人支持和与他人建立联系方面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其中包括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情感不稳定、不可预知暴怒、不可靠、表现怪异、重要人离世等。

2、不信任感/虐待

预期他人会对自己进行伤害、虐待、羞辱、欺骗、撒谎、操控或强势。

其包括感觉到他人的伤害是有意或不公平及极端忽视的后果;也包括感觉到常被人欺骗或与他人比较常陷入“完全处于劣势”

3、情感剥夺

他人无法充分满足自己得到正常情感支持的期望。

抚养剥夺:关注、情感、温暖、友谊的缺乏

共情剥夺:缺少理解、倾听、自我揭露或与他人共享感情。

保护剥夺:缺乏别人的力量、指示、指引。

4、缺陷/羞耻

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糟糕、多余、自卑或无能。感到这些缺陷一旦暴露,重要他人就会不再爱自己。对于批评、拒绝、责备高度敏感。自我意识强烈、常与他人比较、对他人的存在感到不安全。或认为缺陷造成了一种羞耻感。

这些缺陷可能是私密的(自私、发怒的冲动、无法接受的性欲),或是公开的(如其貌不扬、社交困难等)。

5、社会隔离/疏远

感到自己与世界其他人相互隔离,与他人不同或不属于任何组织或社团成员。

损伤的自主性和自我成就感。对于自己和环境的期望打乱了个人对分离、生存、独立适应或生活成功的感知能力。

这种图式常出自这样的典型家庭,家长常牵绊、破坏孩子的自信心,或给予过度的保护,或不能对孩子在家庭之外出色的表现给予强化。

6、依赖/无能

相信自己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处理每日日常(如照顾自己、解决日常问题、进行良好判断、解决新的任务、做出好的决定等),常表现无助感。

7、对伤害和疾病的脆弱性

过分担心或害怕大灾难将随时发生,人根本无法防范。

医疗灾难:如心脏病、艾滋病

情感灾难:如发疯

外部灾难:如电梯坠落、受罪犯袭击、坠机、地震等

8、牵绊/未发展的自我

对某人或更多的重要他人(父母)存在过度的情感卷入和依赖,付出的代价则可能是个性的不完整、社会发展的不健全。

被牵绊的个体通常相信,没有别人持久的相互支持,他们自己就会无法生存或得到快乐。

由于没有强大的自我躯份认同,从而造成一种窒息感和困惑感。他们通常会体验空虚感、被束缚感、失去方向感,一些极端的个人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

9、失败

相信自己在能够做出成绩的领域(学校、职业、运动等)中已经是个失败者,而且还会不断地失败,根本无法与同伴相比较。

他们通常相信自己愚蠢、笨拙、无能、无知、身份低微、比他人更为失败等。

二、受到操作的界限

内部界限的缺乏

缺乏对于他人的责任感或长期目标导向。这导致难以尊重他人权利,难以与他人进行合作,难以对他人进行承诺,难以建立和满足现实的个人目标。

存在这类图式的典型家庭中,家庭成员悲观、任性、缺乏方向感或出现自卑感,他们不会进行恰当的争论、确立家风家纪和权利义务、以一种互惠的方式进行合作、确立目标等。

在有些家庭案例中,没有教会孩子容忍和忍受处于正常水平的不适感,没有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监督、指导和引导。

1、特权感/夸大

相信自己比别人强。相信自己被授予特权和特别的权力,或者不受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相互制约规则的限制。坚信只要自己想到,就可以做到或得到,无论想法是否现实、是否被他人认为合理、是否会让别人付出代价。

过于关注取得优势(如挤进成功者、名人和富人中去),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权力或控制力,而主要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或赞同。

有时,对他人也表现出过分的竞争性或支配性:断言自己具有权力、强加自己的观念或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控制他人的行为,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

2、不充分的自我控制/自我训练

在取得自己的目标过程中,无法进行自我控制,或者拒绝进行充分的自我控制,并且只具有很低的挫折忍受力。或者严厉限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的显露。

中等程度的表现则是过分夸大和关注不舒适--逃避的策略:躲避痛苦、冲突、争论、责任或超强度的工作,为此而付出个人成就、投入和完整性方面的代价。

三、他人指向

过度关注焦虑、情感和他人的反应而忽略自己的需要,这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赞同、维持与他人的紧密关系或避免他人的报复。

通常会出现压抑自己,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和自然倾向等缺乏自我意识。

这种图式常出现于这样的家庭中,成员间的相互接受是有条件的,孩子们为了得到爱、关注和赞同而必须压制自己某些重要的方面。

在许多这样的家庭中,父母的情感需要和欲望及他们自己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要比任何孩子的独特需要和情感都更为重要。

1、压制

由于周围人的强迫而对他人的控制过于屈服,通常会避免生气、报复或放弃。两种形式:

A、奢求的压制:对自己的喜好、决定和欲求的压制。

B、情感的压制:压制情感的表现,特别是愤怒情绪的表达。

感到自己的欲求、意见或情感对于别人来说都是无效的或者是不重要的。常表现为过度顺从,并受到限制的情感高度敏感。因而,这就是导致了愤怒情绪的积累,表现出各种适应不良综合症(如被动攻击行为、无法控制的脾气爆发、心因性症状、情感退缩、表露行为、物质滥用等)。

2、自我牺牲

在日常情境中过于自觉自愿地满足他人的需要,其代价是牺牲自己的满足感。

最常的理由是不要让他人感到痛苦、避免因感到自己而产生愧疚感或将与他人维持关系看成是自己的需要。

这想法源于对他人痛苦过度敏感。这有时会导致出现这样的感觉,即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因此对那些关怀者怀有怨恨。(与共同依存的概念有交叉之处。)

3、寻求赞同/寻求承认

过分看重他人那里获取赞同、认同、关注或配合,其代价是无法发展出安全而真实的自我观。自尊感主要靠他人的反应而获得,而不依赖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倾向。

过分关注自己的地位、外貌、社会认可度、金钱或成就等,以此为获得他人赞同、羡慕或注意手段(主要不为获得权力和控制力)。

这通常会导致所做出的人生重大决策不是出自真心实意也不令自己满意,或对于他人拒绝过度敏感。

四、过度警惕和抑制

过度重视压抑自己的自发情感、冲动和选择;或者只是为了满足某些关于事业和道德行为的僵化、内化的规则和期望,其代价常常是失去自己的快乐、自我表现机会、心情放松、亲密的友谊和躯体的健康等。

这类图式产生的典型家庭为父母严厉、苛刻,有时甚至是惩罚,如对行为良好表现、责任、完美主义、循规蹈矩、隐藏真实情感、避免出错的追求远超出对欢乐、愉悦和轻松的认可。

背后通常会存在着悲观和担忧,害怕如果不能总是警觉小心,事情就会变得一团糟。

1、消极/悲观主义

对于生活中的消极而给予广泛和长期的关注(如痛苦、死亡、失落、失望、冲突、内疚、憎恨、未能解决的问题、潜在的错误、背叛以及可能出错的事情等)。忽略积极和乐观的方面。

通常对于在工作、收入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都有着夸大的预期,相信事情最终会变得非常糟糕,或者自己现实生活美好的一面最终会被毁掉。

过分担心会犯使自己陷于经济困难、损失、羞辱和悲惨情境中的错误。

因为这些潜在的后果常常被夸大,因此而经常出现长期的焦虑、警觉、抱怨和犹豫不决。

2、情感抑制

过度抑制自己的自发行为、情感或人际交流,避免被他人反对,逃避羞耻感,或者害怕失去对自己冲动的控制。最常见的抑制多发生在

A、抑制愤怒和攻击;

B、抑制积极的冲动(如愉悦、情感、性兴奋、做游戏等);

C、在表现自己的脆弱性和进行自然的交流方面存在困难;

D、过度关注理性而摒弃情感。

3、苛刻的标准/过度批评

深深地相信,人们要努力实现行为和成就表现背后的非常高的内部标准,要避免他人的批评。

这通常会引起压力感,生活步调很难放慢速度;对自己和他人过于吹毛求疵。也必须会严重削弱自身的快乐、放松、健康、自尊、成就感及满意的人际关系。

4、惩罚倾向认为犯错的人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对于那些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和标准的人(包括自己),易于出现恼怒、无法忍受、惩罚以及难以容忍的表现。

难以原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因为不愿考虑情境因素,看不到人自身的弱点,也不具有共情同理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