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推倒孕妇仅因好奇是否会流产:熊孩子离我们到底有多近
近几日,网上疯传一则真人真事——
一个熊孩子推倒了怀孕的嫂子,仅仅是因为好奇是否推倒孕妇后真的会流产。
讲述者在紧急情况下跑去垫在了孕妇身下,才挽回了一场悲剧发生。
这类熊孩子伤人和破坏的事件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新闻头条和大家的身边。
2014年6月,两个熊孩子往楼下抛掷砖头,砸死一位即将进入婚姻生活的准新娘。
2014年8月,因为感觉施工声音太吵,所以一个熊孩子将在楼外作业的施工者用于保护自身的安全揽剪断。
种种新闻,让人不寒而栗,汗毛竖起。
熊孩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近?
一
就在熊孩子推倒孕妇事件还没下头条的时候,河南郑州刚刚又出了一则关于熊孩子的新闻。
两个孩子从七楼下楼时,其中一个熊孩子在电梯里突发奇想做伸展运动。
他用手臂抵墙,腿踢向电梯门,重心几乎全部转移到电梯的四周铁皮上。
一时间电梯门瞬间爆开,巨大的冲击力,冒出的白烟,让熊孩子惊慌失措。
幸好有电梯外墙保护,两个孩子没有受伤。
但这部电梯就此机械破坏,不能使用。
看着这则新闻,我想起来今年已经出现至少两起的熊孩子撒尿损坏电梯的新闻。
2月23日,一位熊孩子往电梯的电梯按键方向撒尿,电梯瞬间短路,整个电梯停止运行,电梯顶灯熄灭。
在这一片漆黑中,熊孩子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破坏的电梯里等待营救。
此事之后不到一个月,3月20日,长沙某小区又出现了熊孩子往电梯里撒尿的情形。
电梯停运,熊孩子被困。
我每次看这些新闻都感觉胆战心惊。
虽然每次新闻报道里这些孩子都有惊无险的被营救出来,并没有受到实际伤害。
这种危险行为很有可能带给孩子本身极大的风险并且势必会破坏电梯设施。
我妹妹听了我的担心满不在乎地说,“没办法,这就是熊孩子。”
熊孩子是什么?
是那个在电梯里做运动导致电梯损害的孩子。
是那个往往电梯里撒尿最后把自己也困进去的孩子。
熊孩子是什么?
也是那个来你家里,吃东西后的果皮到处乱扔的孩子。
也是那个遇到喜欢的东西毫不顾忌你的脸色就想拿走或者想破坏的孩子。
二
和朋友交流最近的热点时,说起了熊孩子。
朋友A冲我大吐苦水。
她在家里是同辈中年龄比较小的,亲戚里的哥哥姐姐们都结婚有孩子了。
每次一到过年或者节假日,她房间里的重要东西都要锁起来或者放到比较高的地方。
之前有一次她没注意,把一根ysl的口红放在自己的桌子上,出门回来后发现口红少了一截,这才知道侄子进了她的房间,把口红拧了出来,掰断后将口红涂在了自己的手臂上和她的床单上。
朋友A从那以后就再也不会把口红放在明面上了。
A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她那次感觉到的是午无法言喻的委屈。
熊孩子的家长哈哈笑了笑就把这件事情带过去了。
紧接着,A的母亲又提了一下口红被掰坏了的话。
亲戚振振有词,
“他还小,别怪他了。”
“那么贵的口红,也没见比一般口红好用。”
终究不了了之。
母亲撕不开面子和情面,最后自己买了一只口红给A.
“我心疼的不是口红,我就是委屈为什么他做错了还好像自己没错一样。”
是的,现在对很多熊孩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为什么他小就要让着他。为什么明明应该是熊孩子或者家长负责的事情,最后反而责备别人。
法律上,熊父母是熊孩子的监护人,对熊孩子具有监督和保护的作用,并且在需要熊孩子负责的时候代为负责。
可是事实上很多熊父母反而成了放纵者。
在郑州电梯事件中。
物业要求孩子家长赔钱,孩子家长振振有词的回应到:“电梯门是纸做的吗?”
即使物业方再三解释,电梯质量已经经过年检,家长也坚持认为电梯质量有问题。
“要我说,物业方还得谢谢我儿子呢。如果不是他碰一下,大家在使用中还不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呢。太可怕了!”
家长这样在小区群里说道。
无熊父母,则无熊孩子。
就是因为一次次的不用负责,才让熊孩子更加肆无忌惮。
三
在《春秋左氏传》里有一则名篇经典——《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的弟弟共叔段比郑伯更受母亲宠爱,多次提出过分的要求。郑伯都一一满足,要封地给封地,僭越等级也没有惩罚。最终共叔段自立君位进行谋乱,被郑伯打败。
郑伯在共叔段刚开始膨胀的时候就说过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共叔段的下场其实是郑伯一路捧杀得来的。
由此可见,一味的宠爱反而可能是悲剧的开始。
史官说——称郑伯,讥失教也。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明白:失教,是一件极其值得重视的事情。
现在为人父母的,倒反而不太在意这些。
我每次一看到诗集,就在想我一定要生一个女儿,将来给她读顾城的诗,给她读北岛的诗。与此对应,每次一看到熊孩子,我也在想,“希望我将来不会教育成这样。”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只要有熊父母,就必然有熊孩子。
家庭教育上的缺位,除非是狠狠的多几次面对挫折,否则是很难被其他教育补上的。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里提到: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当时看鲁迅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感觉心慌,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及春秋更重视,鲁迅在民国时就提出的观点,竟然依然在中国现在适用。
这是谁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