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坚持」的,都不叫「习惯」
4月初,我在朋友圈Po了张跑步的照片,提醒自己跑步正式进入第5年,也顺便总结了这4年间的进步。
收到很多点赞和评论,其中有一类评论,内容雷同度最高,归结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坚持的啊?
我该怎么表达,才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对于我来说,每天跑5公里和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后来我发现,不管我试着从哪个角度说明这种感觉,对方都无法体会,因为:跑步不是他们的习惯,也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跑步,有一个词和它捆绑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自律」。
这些年,「自律」被炒得火热,一直自律着的人感觉被打扰,没感受过的人又想要跟风,导致一部分人对「自律」产生误解,觉得「自律给我自由」「自律=优秀」「自律一定错不了」。
但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些问题:「自律」完,然后呢?要干嘛?为什么要自律?目的是什么?
只要问过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想尝试「自律」,实际上是想让自己的某个正向的行为,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正向行为变成有益的习惯。
打个比方。
一日三餐要吃饱吃好,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但你能说吃饭是件需要「自律」的事吗?显然不能,因为到点了它会自然而然发生,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控制「吃」或「不吃」。
吃饭这件事上,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需要刻意控制的话,可能是这种情况:
你被邀请去朋友家吃饭,主人说再有半小时就开饭了,但你肚子已经有点饿了,出于礼貌,这时候你可能需要稍微控制一下对于美味的欲望。:)
再来,现在疾病的发展呈低龄化趋势,甚至一些以前老年人才会得的病,现在年轻人也会得了,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健康了,于是对医生的建议,我们也更加重视了。
然后我们坚信「病从口入」这件事,于是「少油少盐少糖」的「三低」饮食建议在老百姓中逐步普及开来。
这个建议,站在科学的角度,它当然是正确的,为健康着想,我们也该遵照建议执行。
但是问题来了:已经养成「三高」饮食习惯的我们,怎么吃「三低」饭菜?
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们:这个调整的过程非常痛苦!
从「三高」饮食习惯调整为「三低」饮食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就需要「自律」。
所以,吃饭不需要自律,但吃「少油少盐少糖」的饭菜,就需要自律,即便如此,也仅限于初始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律」意味着「自我管控」,在调整初期,需要大量的「自我管控」来保证行为不退回原点。
当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了、身心灵都适应了,就变成习惯了,这时候,就不需要「自律」了。
至此,这个行为又绕回了第一阶段--我吃「三低」饭菜和别人吃饭一样,都是一种习惯。
「习惯」需要「坚持」吗?--你需要「坚持」吃饭吗?:)
反过来,「自律」肯定需要「坚持」,这是由它的使用场景决定的--「自律」通常被用在「需要与自己的原始本能抗衡」的情境中。
由此可见:「自律」不是目的,它只是「习惯养成」过程中,初始阶段的辅助手段之一。
「自律」不能让我们保持身材、稳定体重、持续健康,能让我们做到这些的,是「良好的习惯」。
所以,「自律」的目的是:养成习惯。
问一个问题:说到「习惯养成」,你想到些什么?
设定目标
持续进行
及时反馈
设置奖励
......
如果接下来细说这些内容,你会失望吗?:)
我猜应该会吧,因为这些内容,网上很容易找到、一些书里也有写,今天的文章,给你点不一样的吧!
我之前的阐述里提到过:行为的「重复性」在习惯养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学领域关于行为频率方面的研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通过人为操作,达到增加或降低行为频率的目的。
这些人为操作被总结为四个方面:
阳性强化
阴性强化
阳性惩罚
阴性惩罚
我做了一张图来表示:
需要「坚持」的,都不叫「习惯」从图中表示的关系可以看出:
当某一个行为发生后,出现了我们喜欢的刺激(物品、动作、情绪等),这个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阳性强化」,比如:
我写了一篇文章(行为),你们喜欢看,然后你们点赞、转发、我账号粉丝增加(我喜欢的刺激出现),那么「写文章」这个行为对我来说就是「阳性强化」。
通常情况下会怎么样呢?我会持续重复「写文章」这个动作,以换取我喜欢的刺激(点赞、转发、粉丝增加等);
另一种情况,当某一个行为发生后,我们讨厌的刺激消失了,这个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阴性强化」,比如:
下雨了,我们打伞(行为),身上就不会被淋湿(被淋湿不舒服,因为有伞,「被淋湿」这种讨厌的刺激被解除了),打伞这个行为对我们来说就是「阴性强化」。
接下来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一下雨就会想到要打伞、不然就会被淋湿?
由此可见:想要通过增加行为频率,养成好习惯,我们应该进行「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的操作。
现在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想从增加出门频率开始,纠正自己「宅」的习惯,可以进行哪些「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的操作呢?
上图里剩下的两部分,通过操作它们,可以降低我们行为的频率,那么,它们对于「习惯养成」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避免养成不良习惯。接下来我分别说明。
当某一个行为发生后,出现了我们讨厌的刺激,这个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阳性惩罚」。
有一次去亲戚家吃饭,我侄子非要玩汤锅把手(行为),孩子妈妈怕他被烫到,提醒了几次他都不听,孩子爸爸急了,干脆把我侄子的手直接按在锅边,小家伙被烫到(讨厌刺激出现),哭得很伤心。
(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接下来会怎样呢?别说养成玩汤锅把手的危险习惯,他大概率都不会站在汤锅旁边了--行为频率因为讨厌刺激出现而降低了。
另一种情况,当某一个行为发生后,我们原本喜欢的刺激消失了,这个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阴性惩罚」。
我今年开始在头条发文章(今日头条首发、微信公众号次日发),经过持续耕耘,一个半月后,终于拿到了头条号的「图文原创标签」。
对于一个在头条号上以发原创文章为主的写作者来说,这是非常大的鼓励,我自己本身也很看重平台对于原创写作者的认可。
3月份,平台对「图文原创标签」进行了升级调整,对原创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账号因为活跃度的问题(每月发表的文章数量不达标),原创标签被收回了。
说实话,自从拿到原创标签后,一方面,我没仔细研究平台对原创标签的使用规则说明,不知道对文章数量有要求;
另一方面,觉得拿到了,就松懈了。正是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更文频率下降(行为),最终原创标签被平台收回(我喜欢的刺激消失了)。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了重新拿回原创标签,我认真研究平台规则的同时,立刻停止了「降低更文频率」这个行为,规划好时间,保证更文数量与质量。
两天前,我不但重新拿回了「图文原创标签」,更是解锁了两个新功能,它们对于我的账号在平台的曝光度方面有好处。
喜欢的刺激消失(原创标签被收回),让我避开了养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惯。
来到这里,同样的,思考一下:如果你想从减少「毫无目的的闲逛」频率开始,避免养成「无计划开支」的不良习惯,可以进行哪些「阳性惩罚」或者「阴性惩罚」的操作呢?
如果用减肥来比喻的话:
「自律」就像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一样,容易反弹,因为它需要与我们的本能对抗,特别考验意志力;
「习惯」就像看清了减肥的本质是寻求身体健康一样,它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顺心意而为的。
希望今天文章,能对大家在「习惯养成」以及正确看待「自律」这件事上,提供帮助。
当然,文章后半部分提到的四方面内容,会随着每个人喜欢或讨厌的刺激变化而跟着变化。
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也不是绝对的严格区分开来的,希望大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