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近2年看的书,无消遣,多是哲学、心理,科普也是喜欢的,尤其是物理。在我认为,哲学和物理是同一类书籍,都是在试图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
但,最近总是在问自己,为什么看书?
吃饱喝足万事大吉,不好吗?思考所谓的形而上,有什么意义?看了那么多,还不是解决不了手边的问题!
周国平 vs 济群法师心理学同学借我的这本书说,人都有精神本能;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就一定会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其实我不满意这个答案,把精神需求归结为本能,似乎过于简单。
我倒是以为,人都有解决问题的需求。
有些人,一辈子没看几本书,也活得快乐、开心,没有那么多的庸人自扰。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简单直接,就是相信一天会比一天好。
但,读书人却认为这些人的快乐是脆弱的,外界环境稍有变化,即会带来心理动荡。
我却深不以为意,这类人,既然不看书,自然不会写书,他们的想法、感受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外人哪里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我看来,他们是何其幸运,根本没有那么多无谓的烦恼需要解决,自然也就不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
所以,不要鼓吹什么惟有读书高了。读书,其实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也许还是一种无效手段:看了不理解,白看;就算懂了,不做也白搭。
有很多人天生自带解决问题的APP ,不必看什么哲学、心理,自成体系,难道不是幸运。
就好像佛教认为的,人的智慧本就内设好了,只是隐而未现,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将其开发出来。佛教就是帮助我们开显自具的觉性。
而我愚钝,不被开化,不看书而自觉的你们,离佛更近!
这本书,需要些佛教基础,我没有… 得慢慢看。
不过,事情总有意外,这本书引我看了量子物理的弦论(之前看了圈论,就完全没懂),而弦论似乎证实了佛教的正确。
别误会,这是那本科普“圈论”书里的图缘起性空,太烧了。
19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认为物质不灭,实体不变,相信我们大部分人目前仍旧如此认为;而与此对应的就是唯物主义哲学。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能量和质量(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既然能量非实体,那物质也就不是实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很多基本粒子都是极为短寿,这就引出了弦论,认为粒子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
该理论认为,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状态,而非宇宙弦本身。这就好像,音乐和琴弦不是一回事一样。
物质世界不过是宇宙弦演奏的交响乐,就好像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一样。心物一元,物质和意识统一了。
在弦理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是粒子,而粒子被当作物质实体。但现在,粒子不过是“音符”,那物质就都不是客观实在了。
那世界上,什么东西是实在的?答案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实在,取代绝对物质实体。
超难理解对吗?举个例子:
“红光”是事件,是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红光的波长值是因,是物质自身内在固有的,是第一类性质。
其他的条件,比如正好睁着眼睛、不是色盲等等,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是缘。
因+缘=果,红光是第二类性质,它的存在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是指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个例子:苹果树(果)= 种子(因)+ 土壤、光照、水… (缘)
关系者,缘也!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缘起性空,物质世界是“缘”引起的大海波涛。
很佛教对不对,很烧脑对不对!
其实,告诉你们吧,我看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动脑筋,预防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