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无为”凭什么难到了众人 我们要知道真相
道德经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无为。
关于道德经中的“无为”的解释有很多种,我现在摘抄部分:
有人说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运行。
有人说无为是无所作为。
有人说“无为”是积极精进,讲究最有效的“作为”。
有人说无为有特定的含义,就是说执政者不把自己的意志.好恶.偏见用来干扰社会,而是尊从社会的"道",
服务社会,社会就会发展进步。
有人说无为就是碌碌无为。
有人说无为就是不妄为。
有人说“无为”分为道“无为”与人“无为” 两种。
有人说无为就是有为,有为要实现无为的目的。
有人说“无为” , 是指人们的一种指导思想、 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
还有很多解释无为的。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无为 会出现这么多解释?
是什么原因迷住了我们的双眼?
我们有知道真相的权利!
道德经是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巨作,几千年来人民还在孜孜不倦的解读,
可见道德经的影响巨大。
为什么会出现对“无为”的诸多理解,是因为对道德经假设了方向,
先设定了道德经是关于某方面的学说,比如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帝王术、治国、修身等等。
要理解“无为”,我们一定要看看老子是怎么定义无为的。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是老子第一次提出无为,而且放在第二章。这里说圣人做了一件无为的事,用不说话的方式教育别人。
做了无为的事导致的结果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可见无为很重要,无为可以导致万物兴起,可以导致成功,这么重要的无为,我们要好好探索一下。
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做了无为这件事,那么什么都可以治。
这样做有个前提:常使民无知无欲。做无为这件事的前提是让人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中,看到这里,我们视乎
有了个大概的结论,联想到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我们的答案呼之欲出:无为的无就是指无欲,
为就是指行为,那么无为就是指无欲的行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做到了无欲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第一章说的“无欲以观其妙”,这个妙就是见
到道所见之妙,道的奇妙是我们前所未见,前所未想的。
为什么见到妙就是见到道?
这一句很多人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样断句的人是为了和前面一句也断成为无和有相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把道德经理解为关于无和有的故事。
道德经是关于无和有的故事吗?
通过前面的论述,老子引出的是无名和有名,不是无和有。
老子通过前面的叙述和渲染,就是为了这句话。
我们常说重要的事说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话说了三遍,重点就是为了这句话,你们可以想想,这句话有多重要。
老子开门见山提出与众不同的道,那么这么重要的道怎么获得,这句话就给出了答案,这句话就是我们进入道的标准,也是进入道的方法。
你说震惊不震惊,你说要不要把它放在开篇?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入道的标准?
我们人通常感觉不到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你闭上眼睛,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根本停不下来,你的大脑就没有一秒钟能停下来的。
老子告诉大家,如果能让你的大脑停下来,不思考,就是无欲。当人们保持一直无欲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这个景象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个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个景象为什么说奇妙,那是因为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看到的景象,也叫众妙之门,这另一个世界就是老子叫着道的世界,不是我们平常能用语言能描述的。
见到了道那还要什么不可以治的呢?
这里的治是指治身,不是指治国,我们可以另外开篇论述。
好了,道这里我们可以把我们得到的结论用到其他的章节中,看看合适不合适。
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里和第二章一样说无为的好处,不说话的教导,天下人很少知道的,包括现在也是这样的没人知道无为的好处。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这二章都是说“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结果是什么?
和第三章意思一样,做到了无为,就见到了道,那无为的结果当然是没什么做不了的,。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一章是说为了做到无欲的行为,那么我们平常遇到的事情不要把它当作事,我们平常有味道的食物不要总
惦记着它的味道,也就说我们平常的烦扰要忘记,平常的滋味也有忘记,这样做才能做到无欲的行为。
终上所述,我们得到一个真相:无为就是无欲的行为。
做到无欲的行为,就会导致进入道德经说的“妙”,这个妙就是指道的奇妙,看到了妙也就是指进入了道,
进入了道,那么就能做到“无不为”,没有做不道的事了,这也是老子反复强调的道,道是我们宇宙的来源,
万物都是道诞生的,道是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