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12.1/26《我们仨》陈云霖妈妈
《我们仨》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钱钟书、杨绛)在学界德高望重,是很多人心中敬仰的学者。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知之甚少。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时所撰写的。当时她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已相继离去。一个92岁的老人,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杨绛先生一家三口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忽然之间也没有清楚自己到底是身处现实还是虚幻之中。直到这个不堪负累的梦逐渐清晰时,杨绛先生用一种波澜不惊的口吻解析了这个梦:“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正是这样的一个万里长梦,将这一家三口如此痛心的失散变得如梦般值得追忆。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杨绛老先生的一种豁达。而这样一种追忆方式,确实让人读来心生温暖。
第三部分一个写实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全部分通过纪实写法,将这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跃然纸上。60年间的缘起缘灭,因为离合,就成就了一段段的故事。全篇哀而不伤,让人读来心生温暖,总是类中带笑。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故事叙述行文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正如她最后说点题:“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剩下了我一人。”。
是啊!也许,属于他们的追忆永远停留在那一个很长很长的万里长梦里。梦里有属于他们的故事,梦里有属于他们的归途,梦里有属于他们彼此的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