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 | 读道德经02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关于美和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这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那么不丑的就是美。关于善和恶,天下的人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这是因为有恶的存在,那么不恶的就是善。因为这个(上文)原因,我们可以知道,有和没有是相对立而产生的,困难和容易也是相对立而形成的,长和短相互比较才能显现,高和下也是相互依存的,音和声互相配合而显得和谐,前和后相互参照而得以区分。这是常见的道理。
因此说,圣人应该以“无为”的原则来处世,要潜移默化开施行教化。万物兴起而不知道怎么兴起的,生养万物而不去据为已有,作了这么多有益的事但不自恃有恩,诸事都有所成但(圣人)不会自居有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功,所以无所谓失去(他的功劳就会在那里)。
读后感
《道德经》养身这一段,主要讲了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的相对应,美丑,善恶,难易,长短等等,二是讲圣人为之而不居功,以其无为而为之,润物细无声。
第一层意思很有趣。因为现在也有辩证法,什么对错阿、黑白阿、好坏啦,万物可辩,万物相对,属于一种机械化的诡辩,或者叫做套路辩,令人生厌,而又不知如何应对。但老子很智慧,他不跟人诡辩,而是分析了对立双方的统一性,相互相成的原理,比如说美,和丑相对,如果只说相对性,那解释不了美,只有分析了美的原因知道不美(丑),便迎刃而解了,不会被概念所束缚。其他各组关系也是如此。
第二层意思讲的比较实在,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啥都不做,那叫不作为,那是躺平,当然是不行的。老子的无为是有所为,但作为必须不做作,不为了为而为,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看似无为,其实已为,看似有为,又无所为。而且,对于无为而治的成果,圣人也不居功,以其不居功,而没人能和他抢功劳(老子另有说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