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读书营每天写1000字读书

《发条橙》:选择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37人  欧阳欣

文|欧阳欣

A Colock Orange
彻底善和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                                                                    (安东尼・伯吉斯)

我今天翻完完了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喜欢的人视之如圣经,不喜欢的人甚至唾弃它令人恶心。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不喜欢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充斥这暴力,色情和恐怖。青少年的张狂和叛逆,无所畏惧的犯罪,视他人于无物,都让我感到陌生和恐惧。尤其是亚历克斯一伙人用计骗取作家妻子的善良,入室后肆无忌惮的抢劫,暴打作家,最后轮奸作家的妻子,导致其死亡的这一部分。

这一群只有十四五岁的毛头小子,穿着黑色贴体的紧身衣和鞋底厚重的靴子,在夜晚的城市里横行霸道,见到看不顺眼的人就要上前挑衅一番。这些人用拳打脚踢的方式抢劫,做起恶来就好像咽口水一样自然。

但是由于我看过小说的引言部分,作者提出了“道德选择权”这个概念,对此有几分不解,我依然能耐着性子将这本书阅读到底。

小说第二部分说的是亚历克斯入狱后的种种表现,在小说里亚历克斯是个极恶的人,即使在监狱里也丝毫没有变好的迹象,反而时常闹事,但是因为年纪小(他入狱时只有十五岁),和擅长伪装取得了教诲师的信任,而后参加了路氏技术的试验。

所谓路式试验就有点类似于巴普洛夫之犬试验一样,试验实施人员给亚历克斯放各种暴力镜头之前给他注射了能够引起作呕和恐惧的药物,并在观影期间固定他的手脚,掀开他的眼皮,强迫他观看这些暴力镜头。这个试验持续了两周,让亚历克斯最后形成条件反射,无论有没有注射药物,他看到暴力甚至想到暴力都会恐惧作呕。

亚历克斯不再有选择善和恶的权力,简而言之就是他丧失了道德选择权。他的大脑里或者说是身体里被强行撤去选择的按钮,犯罪不再带给他快感,而是强烈的恶心和恐惧,这种生理上的反射性选择让他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显然他已是“发条橙”。

安东尼说“发条橙是说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亚历克斯经历了试验,不再拥有道德选择权,已然是一个非人的存在。

这里安东尼抛出了这样的疑问“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要比被迫接受善来得更美妙吧?”

在我看来作者想要提出的问题简化后可以理解为:什么是真正的善?选择恶在某方面是不是比被迫接受善来得更合理?

当一个人被剥夺了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变相的选择善的时候,他已然不能再称之为“人”了。他只是一个机器,一个只会条件反射做出选择的机器。“善”这个概念是对于一个自由的,会选择的独立人格而言的概念。没有独立人格何来“人”可言,没有“人”又怎么言“善”呢?所以可以反向推出选择恶在某方面比被迫接受善来得更合理,而“某方面”则直指“人性”。

生而为人的乐趣在于可以做多种多样的选择,过内心里自己想过的人生,对于善良的人是如此,对于恶人也是如此。真正的教化不是强迫恶人选择行善,而是净化其内心,让他从心底里认同“善”,并知行合一的选择善良。

有很多罪犯在出狱后再次犯罪入狱,其原因有很大程度上他是因为在内心里他并不认可监狱里所教的“善”,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社会原则,依然以之前的思想模式思考生活运行的准则,以至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仍然会跟着内心的选择去作恶。

而小说的第三部分正是描述亚历克斯这个心存恶念却不得不为善的“发条橙”经历了哪些事儿恢复了健康,重新变成心存恶念而且以恶为乐的人的过程。当然小说的圆满之处在于成“人”以后的亚历克斯选择“从善”,发自内心的从善。这一部分描写在小说的第二十一章。

小说第二十一章的存在一直有争议,有的读者认为不该存在,而有的人则认为缺之不可。显然,我是“缺之不可”队伍中的一员。

第二十一章亚历克斯自发的选择善良,并开始体会到善良平静生活的美好,对自己做过的荒唐事给了一个极佳的解释: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的。而青春呢,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年纪轻,就好比这种小机器(发条玩具)啊。

这样美好的结局,亚历克斯不在年轻,哪怕他只有十八岁,但是真正能够由心底选择向善,并直视过去犯过的错,就已经是长大成熟了。

我喜欢这样完满的结局,恶人从善,是从内心里选择善良的真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