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言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技能学习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2016-03-22  本文已影响537人  Ryuuka

      从三年前网络开始广为流传这样一段话,十分打动我: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其出自彭明辉的书《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彭明辉是谁?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但同时对艺术、文学非常热爱且有造诣。曾任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业余对哲学、绘画、音乐以及文学都具有很深的研究。对于他来说最特别的不是这些头衔,而是其个人经历。他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才决定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决心绝不读博士。但当了五年讲师后,形势所迫,三十二岁时出国念博士。两年便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学成归来。他虽然从事的是机械专业研究,但最大兴趣在于人文社科。作为大学教师,常常被很多学生问及人生未来困惑与职业发展问题,开始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思考,写了一系列的关于青年人困惑与选择的文章,这便是这本合集书的由来。

     书的内容分为“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学业、志业与职业‘、”婚礼的祝福“与”人生的智慧与陷阱“四个部分,具体阐述了其对人生观、职业观、爱情观以及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选择。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人为什么活着? 传统的答案告诉我们“为有意义而活”。那么,什么是有意义呢?人生意义的定义与标准是什么呢?

      昨天看到高晓松说:”总是追求‘有意义’,人生就少了些‘有意思’。“虽然矮大紧常常说些站着不腰疼的话,但这句我是深以为然的。 有些事自己觉得有意义,而他人并不赞同;有些事他人觉得有意义,而自己并无兴趣。如果凡事追求“有意义”,势必会因为别人所谓的有意义而丧失自我,迷失又无趣。《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正的自己。”自己坚持或他人的期待,孰对孰错?亦或,根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现在我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的正确,也不认为有所谓的真理,但并不代表自己开始变得武断,只是比起那些世俗标准,更容易被丰富的阅历所打动,越来越喜欢也愿意去相信那些不会错的道理,比如,“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正如彭明辉所说:“如果看得更深远而透彻,人活着,为的是追求一辈子的幸福,而不仅仅只是起跑点或终点上的输赢,甚至也不是过程中的输赢。”这句话,他是很有发言权的。硕士毕业后他在清华大学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极端的学生曾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后来他去了英国剑桥大学,两年就拿回了博士学位,回到学校后却被学生当做传奇性的人物看待。“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其间七年的时间从未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

      明白“一切,不过是一场累积”的道理后,很多所谓的人生困境与选择变得不再那么复杂与艰难。短期差异,不影响长期累积。另外,对他人的看法大多数是自己内心的体现。别轻易否定别人,瞧不起别人,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他们只是正在累积的路上。

      为自己而读书

      读书,这两个字本来含义很简单,却常常被误解,被等同于“学历”,被有些人作为炫耀的工具。诚然,读书与学历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想要获得高学历,势必需要多读些书,爱读书的人也更希望和更容易获得高学历。但学历高并不代表读书多,喜欢读书也无关学历。

      读书与念大学更为两个不同概念。读书,是一种自身的累积,有一句话叫you are what you read。而念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自我探索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打开自己人生格局和视野的能力。所以,彭明辉在书中倡导“别把大学念小了”,大学毕业后,工作也好,念硕士也好,念博士也好,留学也好,这些人生进路选择都很有意义,但做这些选择前应该明确,是会自我成长而念书,做到“念博士是为了成全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找到更好的职业;如果有一天因为念了博士而更难找到工作,绝对不能因此而后悔。”留学的三个理由是“看见自己能力的极限;去看看外国的文化;见识真正认真思考文化问题的人”。

     我本人有点反感如今读书很高贵的说法,当然多读书确实可以避免落入世俗,但用读了点书彰显自己多么不同的做法,和用名牌包来凸显自己多么不同的做法,在我看来,两者没什么不同。所以,为炫耀而读书的人不是真的读书人。读书最好的方式是发自内心的为自己成长而读书。书,并不一日读成,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真正的读书人,是从内之外散发着谦和与包容。

     爱人需要能力

      恋爱、结婚、生子,这个人生模式一定是不会错的,能把这几个阶段都体验一遍的人生是完整的。其实,如果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经历这几个阶段,只是不能保证每个人在经历时都能幸福。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经历了这些阶段就是幸福,”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截然不同于过去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却又自觉地陷入千百年来不成变过的文化与制度陷阱。“

      在农耕社会里,男人外出劳作,女人在家生子,为的是养儿防老,繁衍族群。男人必须得娶,女人必须得嫁,才能得以立足。现代社会,发展两级化,一部分城市与人还活在过去的农耕经济方式中,比如农村或者低收入人群,需要通过结婚来寻找另一半来一起奋斗,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而另一部分城市与人已经进入到了现代社会,恋爱、婚姻对于他们说,只是纯粹的恋爱,与想要与爱人合法化的婚姻。所以,对现代社会人的恋爱、结婚,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对恋爱、结婚的需求与追求也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爱人,也是需要能力的。学校、社会教育只是告诉我们,恋爱、结婚很重要,但如同彭明辉在书中写道:“学校不曾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对人生与婚姻有着既然不同的期待‘,也从来不曾告诉我们如何去经营一个有意义,值得珍惜、怀念的家。社会教育也从来不告诉我们:婚礼典礼不可能消弭两人婚前生长经验、价值观和两性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维持一个家庭需要费心地经营,而不能指靠恋爱时的两情相悦。”

      爱情,本身就是一场既可能甜蜜又可能锥心刺骨的冒险。“它让我们有能力陶醉在爱河里,又不让我们在失恋时有能力平静地向爱情告别;它让我们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却又让我们没办法跟第三者相处。”爱上一个人,可能只需要一个眼神交汇的时间,但爱一个人,需要一辈子的付出、包容与经营。

      爱人的能力,包括对人性的认识能力,如“我们可以期待着终生不渝的爱情,但同时坦诚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爱上第二个人”;包括相处的能力,“彻底放弃’义务‘或’理所当然‘的态度去要求对方”,能如胶似漆,也能相敬如宾;包括相互尊重的能力,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尊重对方,求同存异,留给对方小小的空间。爱人的能力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一样,一辈子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可惜,太多人忽略了。还有,如果两个人实在走不下去了,平静放手,好好说再见,这也不失为一种温柔。

      爱人,首先得爱自己。爱人的能力也需要等待,需要累积。单身,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对于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一生中能遇见一个互相喜欢,想要走下去的人。如果有幸遇到了,可以无论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而有能力与对方在一起,经营共同的幸福,那便是最大的爱的能力。不过,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伴侣,不婚也未必是最坏的选择。

       因此,“这些能力的累积都无关乎一时的成败,全凭我们一生长期而持续的累积。”那么,开始累积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