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优秀作品荟萃

蚩尤的后代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萳半球

根据专家研究,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有的可能渡海去了日本,澳大利亚。

在这多灾多难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的苗族人民不得不一直寻找着自己的栖息地,跋山涉水,乘长风,破万浪,走遍世界各地给自己安一个家。

作为蚩尤的后裔,还好,历史上的五大迁移中我的祖先在华夏大地中寻找了安息之所,我没有在异国他乡中隔海远望着祖国大地,也没有那乡愁之苦。

苗族的分布情况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苗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散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人数在少数人民族中排行前列,我们可能并不曾相识,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流淌着一样的血液,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正聚居在一起,是战乱让我们饱受民族分离之苦,如今散落在天涯的角落中。还好,现在国泰民安,我们再也不需要被迫迁徙了。

苗族散步在各个地区,其他同族人最喜欢过什么的节日我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但我们这一带的苗族人最喜欢的是赶秋节。赶秋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由来之一是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

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最后演变成赶秋节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

立秋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打苗鼓,唱苗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我知道妈妈最喜欢赶秋节了,每年立秋之时,都会盛装出席,穿苗服,戴手镯还有苗帕和大家伙一起去参加节日,哪管路程远不远,妈妈是乐在其中,因为有一年和妈妈参加过,所以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去那里听人们唱苗歌了,可以看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夏日的阳光般耀眼。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苗族古歌》则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是的,自打我记忆以来,没有见过苗族文字,也没有上过相关的课程。

“我们小时候的老师上课都是用苗语的,也有一节专门教孩子们学习苗语的课程。虽然没有文字,但是老师就是用一些汉语字母变换了读音教授给我们,我们就照着拼读,后来慢慢的就变了。”我好奇地去问了爸爸,爸爸的回答使我非常吃惊。

原来还开过苗语课,原来老师上课还用授课苗语,说到这你可能比较吃惊,少数民族聚居地上课用苗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事,若不是从爸爸口中知道,我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是的,就像爸爸所说的,后来慢慢的就改了,从我第一天上课开始,老师说的就是普通话,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苗语课,大家说的都是当地汉语,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其实并不会说苗语。

其他苗族地区的情况我不清楚,只记得高三那年老师上课说,有人估计五十年后苗语就会失传,所以除了对你们这一辈来说难度特别大的苗歌外,特别发布了一首也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苗歌。

这首新发布的苗歌和上一辈人唱的苗歌不一样,它有曲谱,有歌词,有mv,是一首完整的意义上的歌曲。而妈妈她们那一辈唱的苗歌呢没有曲也没有谱,在大家公认的曲调内,即兴编词,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对苗歌,几个人你唱一会,下一个人按照你表达的意思继续接着唱,可以是赞同你的观点,也可以是反驳你的观点,来来回回对唱几次,你就可以知道谁最厉害了。

若是哪家的女儿出嫁,那么对苗歌的主题就围绕这一点,甚至可以对唱一宿,一屋子人围绕着几个对苗歌的人,大家有时候一同笑,一同沉默。

但上一辈们的即兴演唱我是怎么也学不会,怎么也听不懂的,但是新发布的这首更加大众化,更加易懂,还记得院里面举办的家乡活动中,我组织了两个要好的老乡一起演唱了这首歌曲。

说到这不禁长叹唏嘘,难道五十年后我们这里的人都不会说苗语了吗?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样的状况呢?就连歌曲的mv的开篇就是用特大字体说明现在的苗语危机,以此做纪念。难道这是第一首歌曲已经做好了也是最后一首的准备了?

苗族文化的传承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开设相关的苗语课程,不清楚苗族颠沛流离的历史,又怎么做到爱自己的民族呢?再加上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让我们逐渐忘记了我们是谁,我知道自古以来随着不断的战争和迁徙不同的文化都在互相融合,我们都在吸收着优秀的文化,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大人门教小孩子说的都是普通话,过的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己本民族的节日渐渐的被忘却。或许再过几十年,我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在车上,在街道旁,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乡音了。

对于这个情况,我是最有资格也是最没有资格说的人,为什么说有呢,因为作为苗族蚩尤的后裔,我可以表达一部分苗族人的观点。可为什么又说没有资格呢?因为从小爸妈并没有意识到让我学苗语,有时候想教我又觉得麻烦,干脆都是用当地方言和我说话,在学校大家也是说汉语,久而久之,我渐渐的成了汉族人?即使我能听懂大部分的苗族语。

妈妈回想起来会非常懊悔,可至少妈妈知道了懊悔,而现在有的家庭呢,他们或许并不这样认为,我身边的侄子侄女们,他们都在说普通话。

这是一个好现象吗?大家都积极融入到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加快步伐赶上,谁也不想落后。自古以来,小文化总会被优秀开放的大文化吸收,这说明我们思想开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或许又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若干年后,虽然还是五十六个民族,但是真正说自己民族语言的人还有多少?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人还有多少?

我希望有一天坐在教室的同学们可以在老师教授的课程中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而不是像我一样去网上查找资料,希望这并不是我想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