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不用会生锈
大脑越用越活,钻研有深度的问题、常思考会提升大脑的活跃度。
那什么是思考?
大学的时候有位前辈很明确地告诉我:思考就是问问题,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天是蓝的?
从网络上搜索到答案:
因为树叶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光,但不吸收绿光,所以绿光可以穿透叶绿素或者反射出去。
在高空的散射光便以紫、蓝、青光等为主,对下层空气分子散射来讲,主要是蓝色光线被散射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蔚蓝色的。

曾经无意间问出的问题今天终于明明白白知道了答案。
如今,在我的认知里,思考是对所有观点和信息产生质疑。
从科学的角度讲,经常动脑的人脑血管供血十分充足,脑神经细胞想多活跃,有效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现象。
譬如,驾龄很长的人大脑负责基于导航的海马体很大,在复杂交通系统中的出租车司机海马体更甚。
动脑与不动脑的差别显而易见。
昨天我申请简书创作者,但很快就被驳回了,去看了去年写的文章,字数基本在800以上。相比之下从这次日更至今文章有些口语化,一直想要提高文笔也因各种原因没有安排上。
我甚至无法想象,曾经的文章其实是自己写出来的。
那段时间写文章每天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如今时间相比之下少了许多,内容也相对单薄。
所以最深主动去动脑思考真的蛮重要的,但外界环境同等重要。
经常晒太阳、和别人主动沟通、想美好的事物给大脑按摩、吃绿色健康蔬菜、用脑后适当的休息等都是在我们思考时,提升大脑活力必不可少的过程。
精力充沛的上午工作效率远远高于昏昏沉沉的一天,在密闭的环境会很容易影响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就像很多人大学生调侃自己那样,高中才是自己的巅峰时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换句话说,上大学以后不去获取新的知识,只是单一的去完成学校的考试,大脑也容易陷入困顿。
有研究证明,一生孜孜不倦读书的人,他的大脑能够容纳超过全世界藏书数量的50倍。

所以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获得那样的知识,而是在“孜孜不倦”这四个字,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当然,大脑这个储存器会随着时时间的发展存在数据流失的现象 ,就像我去翻阅一年前写的文字,竟不敢相信是我写的,那时的文笔和思想已经在这一年间流失,只有亲眼再看一遍才能唤起曾经的记忆。
关于开卷有益,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开卷去思考,哪怕思考一个小观点,也对大脑和思想极其有利。
“天为什么是蓝的?”你不是也知道答案了吗?
“开卷有益”不仅是拿起书本读一段话那么简单,而是去思考这段文字,或是它所传达的思想,或是它的文笔,如果能运用到自己身上的最好不过了。为我所用才是开卷的目的。
所以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思考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