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右上角
近期,阿里、京东、拼多多这三大电商巨头均向投资者交出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业绩答卷。
整体来看,三者营收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京东营收规模依旧保持第一,并与阿里站稳在千亿以上规模,拼多多则连续两个季度实现超百亿营收;2020年第三季度,阿里、京东、拼多多累计实现营收3434.7亿元。在非公认会计准则下,三者的净利润均有明显增长,累计实现净利润达531.5亿元;其中拼多多首次走出“战略性亏损”境地,实现季度盈利。
此外,在活跃用户层面,阿里依旧保持领先,但增速疲软。拼多多、京东分列二、三位,不过目前拼多多用户数已突破7亿、直逼阿里。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拼多多的用户规模很有可能在下个季度赶上或是超过阿里。
京东营收规模最大,营收增速与阿里相当
营业收入作为评判平台规模的因素之一,素来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指标。从三大电商平台的营收表现来看,京东营收依旧保持第一,且阿里和京东这两家传统电商巨头的营收规模站稳在千亿以上,始终远超其他电商平台;今年以来,二者各个季度的营收增速基本相当,三季度的营收增速均保持在三成左右。
相较而言,新晋电商巨头拼多多的季度营收规模不及阿里、京东的十分之一,不过至今已连续两个季度超百亿。尽管其单季营收体量不足以与阿里、京东抗衡,但今年以来,拼多多的季度营收增速有大幅提升,且各个季度的营收增速都遥遥领先,约为阿里、京东同期营收增速的2-3倍。
从收入结构来看,截至9月30日,阿里的核心商业业务收入为1309.22亿元,同比增长28%,占总营收的67%;云计算业务收入148.99亿元,同比增长60%,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10%;数字媒体与娱乐收入80.66亿元,同比增长8%;创新业务及其他11.72亿元,同比增长10%。
2020年第三季度,京东实现净收入1742亿元,同比增长29.2%,环比有所下降,营收规模在三大电商巨头中排在首位。当期,来自日用百货商品销售的净收入为581亿元,同比增长34.8%;来自于净服务收入为228亿元,同比增长42.7%,占整体净收入的比例首次超过13%。
同期,拼多多实现营收约142.1亿元,同比增长89%,环比增长16.54%。截至今年9月底的前12个月,平台交易额(GMV)达14576亿元,同比增长73%。拼多多方面解释称,GMV的增长来源于平台活跃买家数与平均消费额的双重驱动。
阿里营收驱动倚重零售电商业务,包括天猫、淘宝、聚划算、淘宝特价版以及盒马等等。这就促使这块业务的优势相较于其他业务板块愈加明显,阿里对其的投入也会更多。除了这个业务板块,阿里对其他板块的开拓也会持续进行与培育。
至于拼多多的营收表现,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回到高点,财报业绩各项核心指标也表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成效愈加显著;加上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和品质的追求,让80后甚至是70后人群转移到拼多多,加上对年轻群体的吸引转化,这些都对营收的高增长起到刺激作用。
拼多多“百亿补贴”的营销和价格策略,让利于消费者吸引力超7亿用户,也吸引大量创业者、商家、厂家、品牌商和政府产业带入驻分享新电商平台成长与“百亿补贴”市场红利,因此营收能够高速增长也在情理之中。
克里斯坦森在他的书《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的理论。
他指出:成熟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创新(正向非连续性)时似乎总能引领行业潮流,但在面对低端破坏性创新(反向非连续性)时,却往往丧失其行业龙头地位。
就是说,只有反向非连续性才具有颠覆性。并不是比巨头更好的技术颠覆了巨头,而是比巨头更差的技术打败了它。
而这一洞见也被定义为颠覆式创新,它的特点是:
1.颠覆式创新产品的性能通常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
2.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更方便消费者使用。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你一定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让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用脑子跟人家做竞争。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初创公司在颠覆式(破坏性)创新中胜率这么高呢?
原因在于:初创企业在这里面有个不对称优势,即技术和市场组合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力量,叫右上角迁移力——
这两条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技术的斜率更高,就是说,技术进步的速度会超过市场需要的速度。这正是整个颠覆式创新理论的逻辑奇点。
我们总以为高端市场大,或者中产阶级市场大,其实大众市场、低端市场远比那些,要大太多太多。
要实现低端颠覆式创新,有两个关键步骤:
①需求:识别未被满足的大众需求(低端、边缘);供给:引入新兴技术和产品(更方便、更便宜)。
②供给:技术和产品连续性迭代进步(护城河);
如果想取得持久成功,必须不停提升技术能力,夯实竞争力。“从低端切入,不等于永远低端”。
技术无所谓颠覆,市场无所谓颠覆,技术和市场的组合才具有颠覆性。
长江后浪推前浪,终有一天,拼多多也会成为现在的京东和阿里,而新的“拼多多”也将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