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武老师教我们这样做

2022-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帆风顺_6325

和武老师的缘分源于张志和的《渔歌子》,从此我就无端认定武老师在生活中一定是如唐诗般典雅婉约的人。今天的观摩课我再次被武老师的智慧和魅力折服,深深陶醉其中。

今天的《古诗三首》选自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包括《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和《墨梅》三首古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课后习题是“说说下面诗句(每首诗的后两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一、文本解读有厚度

有深度地多角度地解读古诗,找到三首诗内部隐秘的、和语文要素的结合点,这是武老师课堂与众不同的基础和关键。正如武老师在报告中所说,她首先发现三首诗中人物品质表现方式不同,第一首诗体现在人物语言中,第二首体现在人物行为中,第三首诗体现在人物感受中;她发现第一首和第三首诗是叙事诗;她还发现“一片冰心在玉壶”在不同的语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基于对三首诗的解读,武老师使用了“以诗解诗”、“互文印证”的方法。“《墨梅》中的哪两句诗能表现王昌龄的志向?”“两首诗中哪几句有一样的表达效果?”“可以用前两首诗中的哪一句来表扬战士们?”

武老师给我的启示是:要想上好古诗课,首先解读文本要有高度,既要读每首诗和语文要素的结合点,又要读三首诗形式、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根据解读的结果来设计的课教学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课堂追问有深度

课堂追问也是武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武老师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时间、季节、人物、地点和心情,学生找出后,老师对学生至少有四次追问:“雨大还是雨小?从哪里看出来的?”“老师让大家找的是什么时间?是送别时间还是下雨的时间?”“为什么不写自己孤独,而写楚山孤呢?”“从哪里读出辛渐?从哪里看到王昌龄了?”一次次的追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没有追问的勇气的,一是怕追问无果,白白浪费了时间;二是害怕自己引导无法,把学生问得越来越糊涂。其实武老师追问时我很替她捏一把汗,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真诚的鼓励下,那些迷路的学生都找到了”回家“的大路。

三、补充资料有高度

课堂中让人叹为观止的环节很多,但是我特别注意补充资料的环节。老师在课堂中补充了这段文字:“王昌龄本为唐朝高官,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坚守做官为民的原则,不为贪写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离开国都洛阳到江宁(今南京)县任县丞。”学生读过后武老师纠正了“刚正不阿”的读音,又特别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我认为这些活动都不是偶然为之,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为解决一系列的任务而来。它表面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王昌龄在南京做官,为什么说’洛阳亲友如相问’?同时解决了这个问题“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外还为同学们的表达提供了语言素材,更为理解课后习题二搭建了学习支架。

其实做为一位享誉全国的语文教学专家,武老师的课带给我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评价语言的温度,对学生错误的包容,对学生自信心的鼓励都在感染我,启发着我,让我不敢停下追寻的脚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