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变真正发生文艺大观园精进

内在自我(让改变真正发生-系列7)

2019-01-30  本文已影响49人  Globalwise

本篇做一个初步的总结,作为系列第一部分的结束。

一、内在自我的概念

前面的系列文章说了很多,其实都是在讲一个人的内在,比如提到能量、认知、需求、情绪、意识、动机等等。

内在是什么?内在就是一个人的自我(self)。

一个人为什么记不得二三岁之前的事?因为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到了一定年龄后,就具有了自我意识,就要在心理上穿上外衣,不能赤裸裸的面对世界。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以后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要穿衣遮羞。披上外衣的过程就是建立自我的过程,俗称社会化。

一个人的存在,首先需要在心理上存在,心理存在就是形成内在自我。前面在情绪的小我里提到小我与理性我。自我的形成,就是小我和理性我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如果从小是在恐惧等负面情绪、负面信念环境下长大,那么小我就会超过理性我进入心理结构,自我就呈现出负能级状态。如果是正面情绪和信念环境下长大,理性我超过小我,那么你的智力结构压过心理结构,就会呈现出理性、正能级状态。

这里引入了心理结构和智力结构两个概念,它们是内在自我的两个维度。心理结构对应小我,智力结构对应认知(认知结构,思维能力)。认知,是智力结构,认知层次决定了智力/思维水平。小我,是心理结构的主体,负面信念负面情绪的载体。心理结构包括什么呢?一个人的潜意识、本能、性格特征、情绪、情感及价值偏好等。

小我强化了,心理结构大于智力结构,人就表现得情绪化。认知层次高,智力结构大于心理结构,人就表现得理性。

内在自我

说一个人心理强大,其实是说内在自我的理性部分的强大(理性我的强大)。

二、内在的改变

在这个模式下,人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

动物的行为模式是“刺激----反应”。而人的基本模式是“刺激---判断---反应”,如果判断直接用心理结构替代,就是系统1自动化的应激反应,如果经过大脑的智力结构判断再去反应,就是系统2的理智思考后的反应。

而现实的情况是,智力结构弱(认知低)的情况下,外界刺激会直接穿透你的智力结构,直接到达心理结构,大脑会自动调用能耗低的模式去应对。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反应,如果用心理结构直接应对,那么,他必定是情绪化的、本能化的、动物化的。

因此,小我状态的人与理性我状态的人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哪呢?

小我的认知不够,使得人容易受外界影响,屈服于社会价值排序。而理性我因为用逻辑自己说服自己,信念强大,更能展现真的自我,不会被社会价值排序所左右。

介绍一下石勇老师的社会价值排序,其定义是:

社会从来都是狗眼看人低,有一套根据金钱、权力、地位、出身、文凭、容貌、名气、荣誉等来划分一个人牛不牛、高档不高档,并给大家排好高低不同的位置的评价标准。比如白领比农民工高档,老板、富人又比白领有心理优势,名校毕业生比普通毕业生厉害等等。

这不是社会变态,而是天经地义。

这个游戏的真相是:人与人的内在无法直接比较,身外之物可以比较。于是,就用身外之物的比较代替人的比较。它是一种心理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社会心理的秘密。

所以,内心弱小、能量低的人,会用社会价值排序中的其他人的眼来看自己,而不会用理性我去认真反思自己。小我为主的自我称为假自我,理性我为主的自我称为真自我。

认知提升,就是一个不断弱化小我,持续强化理性我的过程,从情绪人走向理性人的过程,从婴儿走向成人的过程。

内在自我的发展与改变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就是改变内在,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发生在内部的自我部分。改变什么呢?提升认知,让理性我超过小我。当外界刺激发生后,首先经过智力结构的理性我,判断后再做行动。

三、总结

针对人的行为与内在动机关系,总结本系列第一部分的内容,用一张图说明内在的行为逻辑:

内在自我与行为的逻辑关系

一个概念:内在自我,包括心理结构和智力结构(小我,理性我)

一个模型:社会价值排序

一个方向:用认知提升来弱化小我、强化理性我

一个逻辑:内在自我与行为的逻辑


专题系列文章:

系列1:基本行为模式

系列2:意识能量层级

系列3:关于情绪

系列4:情绪之小我

系列5:关于信念

系列6:认知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