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试论方志中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和内涵归要——以《黎里

2023-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邵冬辰

三、古镇江南文化资源的重点内涵归要

(三)崇文重教 儒风敦厚

“赐福堂(柳亚子旧居)内原有砖刻门楼4座,其中正厅(第三进)前‘竹林七贤’砖刻门楼,在吴中首屈一指。”该座砖刻门楼虽已在50年代拆迁至南京博物院,可烙刻于意识深层崇尚先贤、奉守礼仪的文化记忆,永不泯灭。

徐达源夫人、清著名女诗人吴琼仙“36岁殁后,邑人曾刻其画像、诗篇于石上,筑于平望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供后人瞻仰”。尊其人,崇其文,刻石志铭,世代永念,这是何等的文化虔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倪寿芝在(王家弄)王宅创办黎里第一所私立学校‘求我蒙塾’。1994年,王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以人民的名义,保护古镇历史文化运行轨迹上曾经的文教遗存,使之成为薪传世代的火炬。

(四)开放包容 兼容并蓄

端本园昭示勇于打破封建戒律、实现满汉通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生活之精神文化新气象在古镇的出现。“紫藤花馆,清嘉庆年间徐达源所居,馆名为长洲(今吴县)顾元熙题写。”《紫藤花馆藏帖》融汇了诸多书诗大家、文化鸿儒的杰作,其艺术水准已达古镇文化史之巅峰。这些说明古镇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佐证,前已论及,毋庸赘述。再以两例证之:

坐落古镇北栅的施家洋房,“为一幢含有东方建筑元素之西式洋房,保存较完好。沿街筑两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原有)铸铁大门,第一进楼房为清水红砖水泥嵌缝墙体,正中间为西洋式水泥细磨石子门楼一座,上部标‘1929’建筑时间”,这些型构均移植了西方建筑元素。而第一进主体楼栋后建“南北两厢楼”,“第二进亦为楼房,楼前(也)建有南北两厢楼,与第一进厢楼联体,构成走马堂楼贯通。”如此“口”字型回廊式的建筑,与江南古典园林的楼廊建构相吻合。施家洋房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之杰作。

东蔡宅正义堂主“蔡冠雄,清末民初黎里人,参加过南社湘籍,追随柳亚子。其诗文、书法均有所造诣,特别是篆刻,出版过印集《拊焦桐馆印存》上下两册,由柳亚子、胡适、李根源、郑逸梅等人作序”。黎里八大姓之一蔡氏骄子以文化为媒介,广结天下英才,既提升个人文化艺术品位,更凸显古镇文化在江南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拊焦桐馆印存》即是宝贵证物。

(五)植入宗教 敬神行善

“黎里古镇历史悠久,里人心善性慈,素以济世效国安境为信念。”古镇民风同于江南各地,历来信巫重祀敬神,佛教东渐后,由于“历代朝廷推崇和地方官府扶植”,全域所建宗教场所曾达半百计。“老街西北面的罗汉讲寺是黎里最早建造的佛教寺院。”其他还如全真道院、普济禅院、昭灵侯庙、东岳庙等。西方宗教也在古镇留下遗迹,如天主教堂、耶稣教堂。对这些宗教场所,里人“视如神域圣境”,无论在其始建或重修时期,均有慈善积德之士舍田筹款,纾财营筑,尽心竭力。千百年来,谒寺礼佛,香火旺盛,士人百姓多将之视作积德行善的必兴之举。尽管宗教有麻痹心志的毒性,可毋庸置疑,乐善济世的教义,有益于人们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去邪归正,作为精神文化,当有其存世修心的合理性。

搜集、整理江南文化资源,并载入地方志,可极大丰富志书的文化含量,增强可读性,是一桩值得修志工作者努力去做的事情。从源头到流径,就方志中古镇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元素、外延类别、内涵特征等,认真化一番厘清、析分、归结的功夫,是方志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因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志书资政育人功能,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资料】

2014年版《黎里镇志》

2017年版《黎里镇志》

                            2022.4.6撰写于姑苏

【注】图片来自网络,联删。

(全文刊毕。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