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则》有感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高大白real

《原则》这本书很火。作者瑞达利欧作为桥水基金创始人的身份、李笑来等大咖的强烈推荐、其较为特殊的写作方式,都给了其足够的光环。

当然,就像任何一本书一样,评价不一,见仁见智。比如“投资女王”徐新非常推崇其极度透明原则,微博大V李易教授则认为该书无甚新意,言过其实。

于我而言,读《原则》还是有收获的:

1、事实的真相未必如你所见

整本书数百页,非常细致地列出了作者工作生活的各种原则。在长长的列表背后,有一个核心——极度求真,这是我们最应牢记的根本原则。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判断都基于两个因素:事实和逻辑。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当真相清晰的时候,逻辑会很简单,结论几乎无需推理。但多数情况下,事实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清晰。

比如,我们要进入一个新行业,最需要的首先不是分析,而是了解行业的现状,但一个行业的视角是多维的,收集的信息是真伪夹杂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是矛盾的,事实往往模糊不清。

再比如,我们往往会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轻易加以评论,表达自己强烈的倾向,却没有想过该报道是否存在谬误,或者关键信息遗漏或隐瞒呢?

离我们日常更近、也是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凭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评价,就对某个人打上了某种标签,从而阻碍我们进一步了解对方。

就币圈而言,李笑来在微博上有一句话“靠一根阳线支撑起来的信仰,几根阴线就崩塌了。比信仰更重要的是逻辑”,如果连《精通比特币》都没有看过,就号称了解比特币、有信仰,这信仰大概率是不牢固的,因为连信仰的目标是什么都还没有看清楚。

2、看清事实的方法

对事实的认知偏差,除了其客观的复杂性之外,还有我们自身的思维局限。这一点,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进行了大篇幅的分析,列出了二十多种影响判断的心理效应。

然而,知道了自己的局限,不代表就可以避免,因为你往往觉察不到其存在,即使其正在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借助一种外在的工具,来帮助自己尽可能保持客观。瑞达利欧的工具,就是他的“原则”。

这许多的原则,未必适合我们,其中的大多数我们都不会用到。但有几个,还是让我很有感触:

(1)重要的不是“我是对的”,而是“我为什么是对的”。

深度思考的最好方法,是持续追问“为什么?”,直到给出让自己信服的答案。我们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做到,因为过程很累很痛苦,我们内心都希望赶紧给自己一个愿意相信的理由(而非事实)来让自己的大脑解脱。嗯,得练……

(2)极度透明原则

在一个组织里,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立场不一致”,如果管理不到位,出现小团体、私下议论、抱怨情绪,都是常见现象,虽然原因并不单一,但信息不对称绝对是关键因素。

作者的极度透明原则,虽然难以照搬,但很值得借鉴,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减少简单的发号施令,而让员工理解“所以然”,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充分传达公司的意图,既可以消除隔阂,又可以使工作更具目标导向,而不是机械执行。

另外,在制定与员工密切相关的考核、制度时,让员工充分参与过程,其实会得到更好的实施。

(3)创意择优原则

所谓创意择优,更像是加权投票,即在决策时,根据事项性质不同,对参与决策者的专业度等不同素质赋予不同权重,从而使决策结果更为客观,以此降低一个人主观判断失误的概率。

这个原则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不易,因为要考虑效率,如何选择决策参与者,赋予怎样的权重等等。但可以警醒自己的是,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加以综合,总是好的。在他们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的时候,更要注意“求真”。

其他的诸多具体原则,都是以上原则的衍生与细化,可以在用到时予以参考,也或者用不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