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

职业化素养,你的喜好无关紧要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汪志趣
图片发自Unsplash

小Z前段时间说她有个客户,无论是哪个同事,好像都很喜欢这个客户,我们暂且称之为C君吧。按理说,作为供应商客户来访有时难免是令人反感的,因为伴随着事情和压力,可C君却几乎让所有人都喜欢,无论这些同事平时是互相瞧不起的,还是志同道合的,都喜欢去找C君说些什么,有时是请教,有时就是想莫名的亲近。

当C君认真和你探讨事情的解决时,既不会让你有种“我们关系太过亲近所以就不会提要求了吧”的错觉,也不会强硬地给你下发要求而不顾你感受,他甚而会跟你解释清楚他这么做背后的每个理由,平和却不跋扈,温柔却保有原则。跟他相处,似乎既不会有种惴惴不安的拘束感,但又不失要做好事情的压力。你若请教他私人问题,他也不吝告知,但是也不会主动跟你过分亲昵,好为人师般给你指点人生。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职业化的表现。几乎能让所有人喜欢,其实就是没有人真的喜欢,或者反过来说,他没有显示对谁特别友好、对谁稍显不快,就说明在他眼里,所有人都一样,我不在乎。既不值得他喜欢,也不值得他讨厌,  job is job,你好坏与否,你漂亮与否,你与他人关系怎样,在我眼里,都是一般,我不在乎我是否讨你喜欢,惹你讨厌,我只做好我应该做的。私人问题,你若问我,我能就答,但我也不会主动和你倾诉衷肠,让你有“只对我好”的错觉。

讨你喜欢或惹你讨厌,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责任。

我一直把该点作为一个人是否足够职业化的表征,其实就是能否就事论事,不以言举人,也不因人而废言,时时都以事情为导向。尊重规则,在规则之内公事公办,在规则之内对自己克制,在规则之外展现人情。

刘润曾把职业化定义为商业世界的教养,而教养的本质,就是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对外的分寸感在于尊重他人、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他是不是舒服,但不能让步于最重要的:对事实的坚持。因为说到底职业化是与工作挂钩,而工作是get things done,所以事情才是职业化的中心,你个人的观点偏好、爱恨情仇都要让步于事情,你可以私下保留厌恶,但工作上要不形于色。

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指标,哪怕不得不让对方不舒服。

网上曾有个女大学生,讲述了一个烦恼。学校为了考察老师们上课的出勤情况,就给每个班级暗插了一个监督员,当然其他学生和老师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女班主任由于一个人带孩子,每天要早起做早饭,送孩子上学,有病了要送去看医生,所以经常旷课或找其他老师代课,班主任很辛苦,教课质量大不如从前了。

该学生很为难,她明白学校给她安排的任务,她也理解班主任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可是班主任的旷课影响到她以及其他同学的学习了,授课质量在下降啊,她就检举了一次。后来班主任知晓了此事,就在班里含沙射影地哭诉自己一个人带娃是多么的不容易,原来待同学们很好没想到还被人告状,女学生也感觉很委屈,觉得自己没做错,没人理解她。

班主任值得同情么?值得,但那是私下的事,工作上她就是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职业素养。学校付的工资或者说学生的钱是让她来上课的,授课质量是基本的保证,个人的家庭原因并不能成为牺牲他人利益的借口,她才是那个不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人。她不应该痛诉别人,她应该反省自身。

好的专业人士要在任何情况下为工作本身着想,他们不会因为看到患者是个瘾君子态度就和对待一个社会名士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庭变故就影响自己的工作,这是基本,不要用自己的麻烦去侵占别人的时间,别人也没有理解你的义务。

再举一例,我觉得什么叫就事论事。2016年川普当选前,巴菲特就像很多商业领袖一样,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朗普,在川普当选后,美国商界领袖对特朗普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但巴菲特说:“我从没指责过任何一位总统,特朗普当然也不会是第一个,我不想把生意和政治混为一谈。尽管我支持的是希拉里,曾经也对大选结果很失望,但相信特朗普能带领美国继续前进,政府平稳运行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正是高职业化素养的体现,正视事实,拿出你该有的尊重。

有人觉得巴菲特这叫墙头草,随风倒,我倒觉得这是职业素养,普通人觉得难以接受是因为感情在左右,而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不在乎让你爽不爽,不在乎谈判桌前是敌人还是朋友,他们眼里只有“事儿!”。

就事论事,做事可预期,有原则可循,尊重公私界限,不随便发语音、不随便问“你好,在吗?”就是平日里的素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