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散文摄影

我听古典音乐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37人  俗然

昨晚,在江苏大剧院听了一场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新春音乐会。偌大的音乐厅几乎座无虚席,说明经典在走向大众。

结束后发朋友圈,很多朋友用“高大上”来调侃我,我回复说一场音乐会与“高大上”无关,本人倒是比较高大。身高180Cm,体重78Kg,怎么越写越像是征婚广告。听音乐会为什么会与“高大上”关联,不是今天的主题,写这些只是本文的引子。

听古典音乐有几个年头了,虽然听了很多经典曲子,去过一些音乐会现场,知道了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柏辽兹、马勒、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舒伯特、肖邦、施特劳斯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作曲家,但是自认为连业余爱好者也算不上,更谈不上发烧友,这不是谦虚,理由如下。

先说装备吧,我是用苹果手机加上森海塞尔的IE80,音频全部来自网易云音乐。与那些计较前端、后端、无损的大神没法比。他们动辄低音太冷,高音太燥,什么解析力、声场、动态、结像感等名词概念一堆。

看完一个大神的话:

今天我被 XXX 毒到啦!它高频解析力好,十分亮丽;低频量虽然不够但质感十足;中频虽然有些凹陷但瑕不掩瑜。最值得称道的是声场,大得不像是塞子该有的。听维瓦尔第《春》的时候松香味十足,声音宽松耐听。交响乐的大动态表现显得有些不足,或许上个便携放推一推会更好 ……

我都不敢说我听古典音乐了。

还有就是对于古典音乐的知识了解不多。五线谱不认识,节拍、节奏、调性现在也不十分明白。几年前看过《聆听音乐》这本书,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

对一些乐曲本身的认识也不深入,很多曲子听不出具体的结构。很多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我分辨不出呈现部、发展部、再现部的界限,也不会傻到先上网搜索每一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分析之后再去听。

即便如此,我敢说我喜欢听古典音乐,就像几年前开始喜欢诗歌一样。矫情一点说,它带我走进了另一世界,这个世界绚烂到无法想象,那么多牛逼的人在构建这个世界,远不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作曲家,还有指挥、演奏家和乐团成员。

我听古典音乐的经验是凭感觉,多尝试。喜欢听的曲子多听几遍,暂时不喜欢的不听也没关系,只能说明缘分未到,也许以后看到哪本书中或某个节目里提到某个作曲家,回头再听就喜欢了。

比如喜欢上拉赫玛尼诺夫,就因为圣彼得堡爱乐团在南京的音乐会上要演奏他的作品,听音乐会前,找到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反复听,越听越喜欢。

舒伯特的一首钢琴三重奏听了三百多遍。此刻,对,就在我敲这几个字的时刻,又在听这首曲子,真不知道要听多少遍才会腻,也许一辈子也不会。

该如何解释反复听一首曲子呢?或是常听常新吧,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是寻找以前某一次听的感觉,回忆那时那地那人那事。

有些曲子的主题交织在演进的旋律中,发生着丰富的变奏。让音乐带着走,就像行走在一条未知的小径,前面的风景只有到了才知道。但这种未知让人着迷,像探险,又像去见一个在约定地点情人。

听古典音乐给我带来了什么?

自己想出的问题,自己又很难回答。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自己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听古典音乐没有使我变得更帅,请别纠缠“更帅”这个用词。也没可能填饱肚子,昨晚听音乐会前忘了吃饭,听完回到家就着榨菜吃了两个面包。

装逼点说吧,古典音乐是孤独的依靠,让人可以更加享受孤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