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粗心解剖
为粗心解剖
“xxx地区经济经融形势分析报告”’,这是我在2014年为领导写材料时的题目,更抓狂的是领导要拿着这份材料去监管当局做汇报,结果可想而知,哎,那种情景太灼心,至今没有勇气回忆。
题目中那个万恶的错别字一直像根刺扎在我这颗粗心上,每每想起此事,真想患有选择性失忆症,将其彻底忘掉,耻辱啊!若非想洗心革面,本大夫真不想再提这茬。无奈,粗心也是一种病,坚决得治呀!现在就请大家陪我一起将这颗粗心放在手术台的无影灯下仔细解剖一番吧。
首先假设我们都是踏踏实实想在本岗位将工作干好的人,那些得过且过随时准备跳槽的人就不在此讨论了。现在开始,就以写文章时最常见的错别字为例,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这种常见错误呢?我觉得就是写文章伊始抱有的急于求成的心态。总想着赶紧将文章写完,好尽快开始下一项工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当然在工作安排紧凑时这种心态难免,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一篇错误百出的文章,实际上写完了仅仅意味着形式上的完结,它依旧是个半成品,不能拿来即用,相当于任务根本未完成,既然这样何谈开始新任务?
其实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还有一个微妙的心理在作祟,就是赌徒心理。
家乡有一种赌博游戏,叫“炸金花“(名字不知道写没写对,发音与这三个字相同),其实就是简单的比扑克牌的牌面大小,谁最大谁就赢。输赢只在一瞬间,这种游戏毫无半点技术含量和智力比拼可言,只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满足赌徒们的好奇心和满足感,不管输赢都很刺激,因为可以马上知道结果,不像某些智力游戏一样耗费脑细胞且内心受煎熬,玩者甚众。
粗心的人在写文章时的心态就与这个很神似,他们总是想尽快看到自己的大作,并享受大作完成那一刻的轻松和成就感。哪怕文章出错的机率也像赌博胜负一样几乎是50%,有的甚至根本就是100%。因为电脑输入时,不小心按错一个键就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简直太稀松平常了。但那种推迟满足感的煎熬太累人了,我们要赶紧看到成果。于是奋笔疾书,于是不求甚解。什么段落,字体,差不多就行。什么错别字,等写完了再集中改正完事。什么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哪有人研究那么仔细。就这样,一个作品草草出炉了,造型是那么个造型,但或者釉子没上匀,或者花纹上全是各种斑斑点点,根本不能拿出去面市,更谈不上卖个好价格了。
其实在文章完成交付那一刻,粗心的人自己心里也没底,尽管他们可能已经校了几遍稿了,可他们知道,每一次都没有太走心,走马观花,没有本着全新的态度去审视文章,大脑里第一印象效应使得眼睛对哪怕明显的错误都熟视无睹。
如果此刻停下来,把自己从写文章的状态中完全脱离出来,等待几分钟后再去看稿件,也许很多错误就一目了然了,又如果,在写作中我们每发现一个错误就及时改正,那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出错。但是急于求成的内心根本等不了这么多工序,它只想赶紧要一个结果。因此我们的所谓校稿只是图个心安,然后抱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稿件中的错误不被看稿者发现。
如果再往深了说,粗心者都是行动上的勤快者和思想上的懒人。表面上他们做了不少事,应接不暇,但思想上,他们总是惰于思考,思考每件事如果想要尽善尽美,都需要在哪些环节下功夫,思考关键时刻大脑需要弹出什么思想小窗口提醒自己"此处需要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然后点“确定”去完善。
写到这里想起我的一位老领导,他是个不紧不慢,从容淡定的人,从来没看见他因为某事火急火燎,但是什么事在他那里似乎都能轻松应对,而且质量上乘,就连办公室里的花都被他精心打理的枝繁叶茂。有一次部室开会需要我制作几个桌签儿,有几个桌签的下边缘裁剪不太整齐,有明显的毛边露在塑料壳外面,他顺手拿起一个,把里边的纸抽出来折叠了一下重新插进塑料壳里,那桌签明显美观了许多。然后他说,要不我们就不去做它,要做就尽量把它做好!想必他就是这样做人做事的,所以做人滴水不漏,做事样样精致。
每次我因为粗心犯错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想起这句话,自责好久。为什么道理懂得很多,依旧过不好今生,而且有些都是好简单的道理。我想原因就一个,光说不练!知易行难啊,行很多时候意味着要打破旧有的行为界限,破除很多习惯,那个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是比较漫长的,毕竟那是一次大脑认知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双重升级。要不怎么会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呢?如果人们能在发现自己的坏习惯后尽力改正,哪怕进度很慢,恐怕七岁被他人看老都是一句神话!
都说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也说每天做好一件事积累下来结果都是惊人的。但无论如何,强调的都是做事的态度,要精益求精,要有匠心,不能马马虎虎,否则我们糊弄生活,生活就会让我们出丑!
好吧,解剖到此结束,我想病因是找见了,那就开始手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