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咖哲思想法

为臣者的三大必死之道——管理风格决定管理者的最终结局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25人  远方青木

做决策要当机立断

索尼病逝后,鳌拜也装病不上朝,暗中与班布尔善一行勾结篡位,遏必隆也被其收买,向康熙推荐鳌拜作首辅大臣。

索额图一眼看穿了鳌拜的诡计,以康熙亲政为由建议不能再分权。康熙听从了建议,没有设首辅大臣,而是让几位重臣都为首辅大臣,鳌拜阴谋没得逞,便继续装病暗中结党谋逆。

随后,康熙前来看望鳌拜,此时鳌拜正与班布尔善商量杀康熙之事。他们打听到康熙常拜访伍次友,便考虑将弑君之罪加到伍次友头上。

正在这时,康熙带着魏东亭进了鳌府,鳌拜为之一惊。班布尔善怂恿他趁人少杀了康熙,鳌拜以会落下弑君之罪推辞。班布尔善叹了一声,自己想让鳌拜与康熙争斗,以便坐收渔人之利的计划已落空。

康熙进去之后,看见鳌拜躺在病榻上,为此康熙送了他一份礼物,授他为首辅大臣,鳌拜感激涕零,但班布尔善仍让他杀康熙。

觉|管理,要抓住时机更要当机立断

鳌拜的失败,在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上。正如战争一样,决定一场战争输赢的,不单单只是靠双方的实力,因为很多时候实力并不能说明一切。

鳌拜的三心二意和当断不断,源于他始终有所顾忌,顾及天下人对他的看法。鳌拜想谋逆,但又不想在谋逆成功后给别人留下“群起而攻之”的把柄和理由。所以鳌拜始终想要将“弑君之罪”处理得与自己丝毫无关。

而另一边,康熙则不同,他已经下决心一定要擒拿鳌拜,这是康熙的当机立断。因此,只要能实现这个目的,哪怕在这之前,做一些自己平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睿智的康熙是怎样来忽悠鳌拜的。

不管是在企业内部日常管理问题和策略实施中,还是在企业与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而言,也要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时机,导致损失,甚至是被淘汰,诺基亚和柯达就是最好的例子。

学|找出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从苏克萨哈弹劾鳌拜到康熙除掉鳌拜期间,我们看到有索尼和鳌拜都曾先后生病,确切地说,是装病,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正如索尼在之前告诉索额图的“当官的哪有不生病的时候”,这也是值得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

索尼生病,是为了回避矛盾,把风险控制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他其实是在等待孝庄太后的行动,因为索尼很清楚自己的老板是孝庄太后而不是康熙。

而鳌拜生病,是为了给到康熙压力,所以鳌拜一生病,军务就陷入了混乱,并且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鳌拜认为是没有人可以取代自己的,因为唯一的能臣干将索尼已经死了。

两个人的生病,结果却不同,索尼生病,直接让孝庄太后出马,促成康熙与赫舍里的亲事,推动康熙亲政进程,成为遏制鳌拜的一大转机;而鳌拜生病,意欲让康熙明白自己的无可替代,同时便于自己在暗中计划,伺机而动。然而,鳌拜忽略的是,康熙也在快速积聚力量。

索尼和鳌拜都以“生病”来创造机会,将“生病”视为自己进行博弈的资本。但机会创造好了,还要看“生病”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索尼是为了让孝庄太后亲自来干预,但最终目的与康熙、孝庄太后是一样的。鳌拜生病是为了暗中密谋,与康熙、孝庄太后是背道而驰的。

但相同的是,不管是索尼还是鳌拜,在“生病”期间,他们对外界所发生事情的了解,甚至比苏克萨哈、遏必隆更清楚。这也是管理者需要学习的地方,对内外部环境和变化的了解,永远是管理者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思|保持管理的适度

功高盖主不可怕,功高胁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才可怕。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公私不分是高级管理者的大忌。鳌拜之所以成为孝庄和康熙的眼中钉,不在于他的功高盖主,也不在于他的势力多么强大,而在于他从来不考虑大清的利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老子《道德经》曾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意在告诫世人莫居功自傲。而现实中,不少管理者往往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最终导致更大的失败。

而与之相反的是,即便是两汉时期的韩信,虽“功高盖主”却未“居功自傲”,但最终尚且因萧何之故,不得善终。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萧何向刘邦举荐他,于是刘邦拜他为大将军。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魏国,背水一战击败赵国、魏国,又北上降服燕国。汉朝建立后被解除兵权,封为楚王,随后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被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

而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颠覆秦国、又辅佐刘邦建立四百年旺汉的张良,则从登台到退场都仿佛遵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至高心法。用张良自己的话说:干成灭秦、立汉两件大事,声名满天下,到了安享功名富贵的时候,却抽身而退,慕神仙事去了。

汉初三杰,韩信三十五岁便被吕雉设计杀死了;萧何,首义之臣,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临了,被刘邦找借口丢进监狱里敲打了一番才放出来。只有张良,刚一出场,就要刺杀秦始皇,虽然未成功,却也整了个大新闻;后来,辅佐刘邦干的都是大事情,前半生惊天动地,后半生却将自己完美地掩藏在了修仙的云雾里,宛若神龙,见首不见尾。

张良的身后,无数不知进退的出将入相的人死于非命,更显出张良的大智慧来。而唐宋传奇文关于他终于成仙得道的传说,更加赋予了张良神秘的色彩。也许,秦末汉初,当各路豪杰们都在依据战国思维行事时,只有张良是个彻头彻尾的明白人。那么,问题来了,张良说圯上受书,他受的是《太公兵法》。难道不应该是《道德经》吗?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还有谁比子房更明白的呢?普天之下、秦汉以降,唯此一人而已!

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很多人以为无为就是消极,错了,道家的无为讲的是无所不为。就像大自然的奇迹,它把一年分为四季,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是多么的巧妙,而人生就应该像自然一样。人生的初期,年轻的时候,就像在三十岁之前就像生命的春季,春季最重要的是播种,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为自己播种一个希望。

当人生慢慢地成长,进入壮年进入夏季的时候,夏季最重要的就是默默的耕耘,不问回报的去耕耘,去努力地耕耘。到了人生的中年,到了秋季,秋季最重要的就是收获,去收获前面所播种的,收获前面的耕耘,收获付出的汗水。到了冬季,到了人生的老年,每个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储藏和传承,把对于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理念传到下一代。所谓道家的无为,不是要我们真正的消极,不去做事,而是无所不为,按照规律去做事,才能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自古以来,常伴君王身边的大臣,大多数都难免一死,正如班布尔善提醒鳌拜自古以来为臣者有三大险境切忌触碰,哪三个呢?

1、功高盖主,此时主子无可赏臣;

2、臣者势大,威震朝廷,一国不容二君,一山不容二虎;

3、臣强主弱,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

而鳌拜呢,“功高盖主”不说,还功高胁主,堪比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本,对于鳌拜来说,应该秉持以下态度:

事事为公,不谋私利;

推恩施惠,将功劳推给上级,把利益分享给下级;

避免拉帮结派。

但事实是,鳌拜一样都做不到。不仅如此,鳌拜还事事都以“劳苦功高”作为筹码,从这一点来看,鳌拜不仅功高盖主,而且功高胁主。

领导者从中要思考的是,古往今来,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如何在管理中做出正确决策,不仅需要当机立断的智慧,更要懂得管理的适度,避免过犹不及。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一到正午,太阳马上就会偏西;一到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而“求缺惜福”,才会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行|管理风格决定结局

康熙和鳌拜,两个原本都想除掉彼此的人,由于不同的管理风格,最后的结局也不尽相同。其实,从康熙探望鳌拜,就已经见分晓了。

先看鳌拜,鳌拜原本正在和班布尔善商议如何除掉康熙,但适逢康熙带着魏东亭前来探病,听闻消息的两人在惊恐之余,了解到此次仅康熙和魏东亭两个人来。班布尔善建议鳌拜趁此除掉康熙。但鳌拜并未同意,因为不能让康熙在自己府内出事。而康熙探病、祝寿、送礼之后,鳌拜甚至还与班布尔善表示康熙说出他的心里话。这就是鳌拜,谋逆反之事,却无逆反的决心与果敢。

而康熙则不一样,整个探病,康熙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探病,特意带魏东亭一起前来鳌拜府上;

第二步,见到鳌拜之后,先从鳌拜与先皇共患难、同甘苦的征战说起,细数鳌拜的事迹和功劳,表面上感激鳌拜,但实则提醒鳌拜,你曾孝忠先皇,理应效忠统治大清的康熙;

第三步,以做寿为主线,盘点先皇如何为鳌拜做寿,并表示自己也将沿袭这一做法;

第四步,送寿礼,将首辅大臣授予鳌拜,并加封一等公,世袭罔替。

从听到鳌拜装病的消息开始,康熙就对鳌拜十分不满。但经过以往的经验,康熙知道此时还不能与鳌拜硬碰硬。因此,康熙以看望鳌拜和送寿礼这两件事情施展自己的缓兵之计,以先稳定人心,同时也让鳌拜放松警惕。

而这些,是康熙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的“当机立断”,他不仅避其锋芒,而且遂人所愿,但这些,都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为了给竞争对手制造假象而上演的一套戏码。鳌拜错失了一个除掉康熙的大好机会,正如同现实中,不少管理者因犹豫不决贻误时机,让企业陷入困境一样,值得管理者深思和反省。

教|合理利用目标矫正方向

在康熙探病鳌拜过程中,我们看到三位不同风格的管理者,因其格局、目标、经历、学习等诸多因素不同,最后形成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看到了三位管理者未来可能的发展。

首先,是同样想除掉康熙的班布尔善和鳌拜。相对于鳌拜来说,班布尔善更加果断,结合其处心积虑的阴谋,也可以说是更加阴险和心狠手辣,但他却没有鳌拜那样的格局,因而也没有鳌拜那样的实力,只能一直作为依附在鳌拜背后的阴谋策划者和怂恿者存在。

而鳌拜呢,在格局上,他是更胜一筹的,因为他和班布尔善贪图个人的蝇头小利不同,他在乎的是权势,在乎的是笼络人心,因而是大贪。尽管,鳌拜贪图权势,也有实力去获取,但就像他以“弑君之罪”拒绝班布尔善杀掉康熙一样,他想要的,是一个从表面上看,自己可以光明正大获取的权势。然而,鳌拜忽略的是,天下事,哪能事事都遂人所愿呢。

再看康熙,此时的康熙,虽然听到鳌拜装病之后也很愤怒,虽然也年少轻狂。但是,作为领导者,他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并没有急于去做决策,恢复辅政大臣制度但坚决不设立首辅大臣,他并没有答应鳌拜的条件,探病送寿礼只是缓兵之计的诱饵而已;二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再去找孝庄太后,开始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个人,三种结局,对于管理者来说,我们要思考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本就矛盾的,更要在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的同时,抓住人生中每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问题时,如何通过目标导向矫正我们的方向,让自己能够果断应对和处理。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