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苏东坡传》有感
今天在喜马拉雅听《苏东坡传》,听到苏东坡的去世一段,颇有感触。
北宋绍圣四年,61岁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海南是个异常艰苦的地方,他以为会在那里度过余生,没想到,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是年5月,苏东坡得赦,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结束了长达3年的海南岛流放生涯。11月行至英州(今广东清远),苏东坡又接到朝廷诏命:“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就是说他可以享受退休官员待遇,安度晚年了。苏东坡决定度岭北归,前往江苏常州定居,常州治下的宜兴县有他购买的田庄。一家人在那里团聚,可以衣食无忧了。苏东坡劫后余生,欣喜若狂。在返回大陆、奔赴新安置地的过程中,他水陆兼程,一路上可谓好事连连、惊喜不断。一路上亲朋好友酒肉招待,也是作乐,年过花甲的苏东坡早已疲惫,中暑染病,加上他饮食不节,贪食冷饮,引发痢疾,虚弱得卧床不起,最终导致死亡。
听到这里,我想到了《李清照传》从赵明成的死因,接到奉召出任湖州知州的通知,欣喜若狂,也是连日奔波,天热中暑,导致重病加身,直至身亡。中暑对于现代人来说,并无生命危险,除了药物很多方法可以治疗。但是对于物资匮乏的时代,一是缺药,二是很少有对症的药,也就是说对药物的研究很少,所以那个时候“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人活到70岁感觉还很年轻,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注意了养生,70岁,80岁依然很健康矍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丰富,饮食起居有规,医疗机构来越健全,长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想想如果苏东坡和赵明成能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也许不会因为那些小病就丢掉了生命。
苏东坡生病的时候并没有看医生,而是自己开了药服用,因为苏东坡本人也懂得医术,也是太过于自信了些,结果可能药不对症。
另外苏东坡的病也可能是因为他在海南生活的那几年,条件异常艰苦,严重的影响不良,加上大赦和复官后心情波动过大,年迈后身体不太好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所以老年人要心情平和,不能有太大的波动。
苏东坡是懂医术的,面对自己的病情,自信天命难违,“岭海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苏轼《与径山长老惟琳》)。他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在儿子们的陪护下,安静从容地告别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