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大乱斗36吕氏相秦
东周大乱斗36吕氏相秦
作者:公子晋
公元前251年,叱咤风云半个多世纪的秦昭王(统治时间等于孝公、惠王、武王三人总和)斗弱了楚国,斗残了齐国,又斗垮了赵国,终于死在了工作岗位上,韩惠王披麻戴孝去吊唁。权力虽然诱人,但没有退休制度也太不人道了,君主好比被判了无期徒刑,治理国家那是分内事,每时每刻还得防着臣子们来夺权。
安国君料理完老爹的后事,逼迫赵国引渡儿媳赵姬母子归国,开过年正式即位三天就挂了,比明光宗福气还好,能当一辈子不操心的太子。子楚即位,吕不韦为相,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吕不韦早年的经历古装戏已经普及得人人皆知了,他和白圭都是商而优则仕,只不过白圭的相位是一把手魏惠王任命的,而吕不韦有着“奇货可居”的犀利眼光,用一流的炒期货手法投资并包装了子楚,把一个落难王孙扶上王位,自己也身价暴涨成为国君的经纪人——相邦。司马迁一会说赵姬是舞娘,一会说她是富家女,一个人的出身都有不同说法,这点郭沫若的论点比较有建设性,认为极可能是吕后当权时的产物。
吕不韦和邯郸舞娘赵姬之前私通过,后来也私通过,但秦始皇是不是他儿子倒是个两难官司。钱穆的考辨看似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啰嗦而无中心,可都是重量级的史料,八卦之事也不乱猜,可信度极高。
吕不韦贵为相国,干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虽然以往他平生干过无数次大事,比如破家为子异啊等等,但这件事却是最伟大的。吕不韦门客三千人,四公子的门客文武齐全,黑白两道都有,主要为他们专权服务,而秦国军事强盛,吕不韦没有也不需要插手军方,而是召集文士修编了《吕氏春秋》。可以说这本书是吕不韦理论的产物,而他主张宽政修秦法,试图弥补商鞅思想的漏洞。秦国历任丞相只有商鞅和吕不韦从路线方针上为统一大业做了大贡献,其他诸公只不过是执行者罢了!郭沫若预测,如果秦始皇能坚决执行吕不韦理论,秦国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
大家都知道秦国的崛起源于商鞅变法,而变法首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确定了秦国以耕战为本,但却有重农抑商和斩首记功两个致命硬伤,只不过在早期系统还能正常运转。重农抑商早在魏国李悝变法时就明确提出了,后世又被瓷器帝国奉行了千年,直至西风东渐国人才有所觉醒。
正因为吕不韦是杂家,懂得集腋成裘的道理,治国不走极端(虽然也有统一意识形态的论调,但不像荀子、韩非那么极端,让所有不同意见者收声),对农工商一视同仁,才能保障秦国的内政补给,为统一蓄积了力量。
历朝历代的统一战争都是残忍的,需要千千万万人当炮灰,商鞅的斩首理念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此时六国虽弱还有反扑的资本,要是单用阳谋、一味杀戮激起六国顽固抵抗秦国也消耗不起,就是能扛住统一的时间也会往后拖。吕不韦就很高明,偷换了儒家的“有道伐无道”概念,把秦国大兵粉饰成义兵,说什么义兵是“天下良药”,六国之民应该“归之若流水”,像小孩盼父母下班一样眼巴巴等着来把他们解放出来。吕不韦理论驳斥了当时盛行的裁军思潮(向戍、公孙龙都主张裁军),说什么无道昏君盛行,贪官污吏成风,要是义兵也被裁了就不能拯救苍生了;又说墨家非攻思想要不得啊,君王无道了攻守都是助纣为虐、害民不浅之类的。
吕不韦粉饰秦军目的只不过借吊民伐罪来麻痹民众,但不可否认经他这么一忽悠,虽然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至少在战俘处理上没有白起那么恶劣,另外在蒙骜攻取三晋75城的过程中都没有斩首记录,只有麃公攻卷斩首了三万,但此后麃公可能就被军事法庭判刑了,这其中有三晋已成惊弓之鸟的因素,但也有吕不韦鼓吹“义兵”的部分原因。
吕不韦理论里虽然也有一部分民主的成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和 “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但他却不主张民主政治。他理想的国度应该类似于虚君责任内阁制,韩非虽然也主张虚君,但却是为了让君王高深莫测控制官员,吕不韦因自身原因真得想虚君一把手不管事,但在古代中国此路不通,秦始皇不喜欢,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喜欢。先前我们总以为明朝内阁权力很大,但首辅的权力同样来自于皇帝,君权和相权都在膨胀,这一点《大明王朝1566》里演绎得很到位。吕不韦一个人无法和秦王政博弈,如果他能多拉传统贵族入股搞出个元老院,形成反对寡头政治的优良传统说不准中国也会较早出现君主立宪制。儒家是在理念上强化君权,法家是在手段上强加专制,其实吕不韦所代表的杂家才最接近世间公理。吕不韦提出的以分封、武力、群臣三种限制君权方法根本不会被渴求亲政、独揽大权的秦王政所接受,吕不韦受嫪毐(秦始皇老妈的新姘头)牵连而倒台只不过是他无数种失败结局中的一种罢了!
东坡肉发明者把打仗比喻成小儿拔牙,得先慢慢松动,不能过于刚猛,吕不韦下了足量的麻药,放开手脚对三晋做拔牙手术,在他任上成功地抵挡了两次五国合纵,流放了东周君,赫赫宗周彻底覆亡,秦国统一已成水到渠成之势了。
评价历史人物往往是困难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赵政、胡亥不可能给吕不韦好评,毕竟时代太近,扬雄甚至认为吕不韦是只是个偷天换日、改换国宗的大偷而已,因为当时王莽准备篡位,所以很敏感,不可能给吕不韦以公论,我们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宽容的可以包容异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