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过年的习俗可以回溯至殷商时代岁末年头祭祖的‘腊祭’,中国人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也是因此而来。‘腊’ 其实是‘猎’的意思,老祖先在岁未才有空闲时间把猎取的野兽拿来祭天祭祖,然后盐渍风干留着吃,也就是‘腊肉’的由来。后来演变为岁未举行祭典,并庆贺与慰勉过去一年的辛劳。”这段文字来自任祥编著的《传家》。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就是过年,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儿时过年,家家户户从冬月就开始忙碌,杀年猪,灌香肠,薰腊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四日进行一年中最彻底的大扫除,平时顾不上的天花板,须在这一天用鸡毛掸子清理干净。
接下来,泡糯米,炒芝麻,砸核桃,剥花生,磨汤圆,推豆腐,蒸灰粑,熬麻糖,买鞭炮,贴春联……
而孩子们最兴奋的莫过于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女孩子最喜欢帮大人推磨,站在磨子旁学着大人眼疾手快地往磨眼里添加泡好的糯米、豆子之类的食料,时不时会看花眼跟不上节奏,让大人们推空磨。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在晚上推磨,这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前来帮忙,两人推磨,一人添料,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你家推完推我家,边摆龙门阵边把想要打瞌睡的我们抱到磨爪架子上,随磨爪前后左右推拉转圈,这让原本睡眼惺忪的我们无比开心,欢喜得乐不可支,瞌睡虫也被赶跑了。
最令男孩子们兴奋莫名的就是放鞭炮,他们总是等不及过年,趁大人不注意,就从家里偷拿鞭炮,冷不丁就在漆黑的院子里点燃抛往空中,准能吓人一跳。每每总有人来不及抛出点燃的鞭炮炸到自己的手,可这点疼算什么,原地转圈蹦跳几下,把手在寒风里甩甩,放嘴边吹吹,划一根火柴,重来!
有一年冬夜,我妈去帮人接生,我被送到邻居家,蹲在邻居家灶膛旁,看邻居用柴火熬红苕麻糖,她一边添柴火一边不停地起身在一口硕大的铁锅里搅拌,那一大锅红苕经过数小时的熬煮,我不记得是凌晨几点了,终于熬成了一小锅稠稠的深褐色膏状,用筷子能拉成丝。她用筷子搅了一团给我吃,那味道,那口感,简直太美妙了,至今念念不忘。
红苕麻糖,是我家乡的传统糖食,跟爆米花一样,是儿时许多家庭过年的必备零嘴。只是不知道我妈为什么从没熬制过,但总有邻居送给我们,所以也年年不缺。妈妈给我们准备的零食是爆米花、炒花生、葵瓜子、杂糖和少许水果糖。
除夕之夜,一家人早早吃了团年饭,爸爸带着我们在大门上贴他自己手书的春联,爸爸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可我却没有得到真传。
夜幕降临,全家围着火炉烤火讲故事,爸爸给我们姐弟发压岁钱,包括表弟表妹,每人2元崭新的纸币,这笔盼了一年的“巨款”,足以让我们欣喜若狂!终于可以拿着它随心买3分钱一个带“昂昂”的气球,2分钱一版的纸火儿,也叫板子炮(比纽扣电池还小,需用石头一个一个砸出声响,因为相对安全,深得我们女孩子的喜爱),以及1分钱两个的土产水果糖……
一家人在火炉边围桌搓汤圆,为明早的早餐做准备。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家一起守岁,等着时钟指针走向12点,迎接新年的到来!当指针合拢时,我们全家到院子里跟大家一起放鞭炮,我胆小,总是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放完鞭炮,爸爸打着手电带我们去井里打水,他说跨年夜的第一桶水称为银水,有珍贵吉祥之意。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姐弟总是会被我妈挨个叫醒,我妈说:老大初一不能睡懒觉,要开个好头,不然一年都会懒洋洋的。并且规定每人必须吃汤圆。从初一吃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寓意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我从小不喜吃甜食,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吃两个,马上揭开泡菜坛子抓泡菜吃。我妹妹也不爱吃汤圆,怎么哄也不吃,后来犟不过,就刁钻爸妈要用漏勺盛才吃,爸妈为了让我们吃汤圆,再奇葩的要求也会答应。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在汤圆里包硬币,谁吃到谁全年的运气就好等等,还别说,这一招真管用,哈哈哈!
初一早上吃过汤圆,全家就上山去给外公外婆上坟,路上顺便捡拾一些干树枝抑或玉米杆回家,叫“捡财”。这一天,家里不许做清洁更不许丢垃圾,因为会把“财”丢出去。要是这一天犯了错也不会挨打,除非是不可饶恕的错,大年初一若是挨打,称之为“开印”,意即这一年你会挨很多打。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晚辈给长辈拜年。牛皮纸包的白糖、冰糖、红糖、杂糖等是相互拜年的礼物,用一块蓝色的印花布包裹着拎上就走。这些礼物往往从东家送到西家,西家送到东家,直到牛皮纸破损送不出手为止。记得有一年妈妈打开不知谁送的红糖,一刀切下去,数条小肉虫蠕动着钻出来,恶心得我好多年好多年都拒绝吃红糖,可见当时留给我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我的一位远房舅母,每次来我家都会带来她自己做的高粱粑粑,小小的高粱粑里还藏着绿豆做的馅,馅料味道咸甜适中,口感好极了、非常好吃,可惜如今再也吃不到了!
儿时的一切恍如隔世!那时候,物资匮乏,却年味十足。
2019.1.14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