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奇特构思成就《红楼梦》
人世间的演化很奇妙,这正像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让他历经仕途变化,而甄士隐遭遇磨难出家后与贾雨村的再相逢给《红楼梦》的故事画了一个圈。我们从《红楼梦》的整体看,是对甄士隐梦幻故事的展开内容。只不过在他的梦幻故事里没有中间只有两头。甄士隐虽知道通灵宝玉的来始去终,却不清楚这块顽石便成通灵宝玉后的经历。而见证通灵宝玉折射贾府变化的恰恰是甄士隐被人贩子拐走的女儿香菱,仔细琢磨后,才发现,甄士隐与香菱父女的经历加起来展现的就是整部《红楼梦》的故事。我个人对曹雪芹的这种构思小说的能力佩服至极。
在《红楼梦》开篇,甄士隐慷慨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贾雨村得到资助后得以踏上仕途,开始了他在官场的起起落落。他先是考中进士,选入外班,升了知府,但因“恃才侮上”被革职。后来又凭借关系复职,在应天府审案时胡乱判案。贾雨村的仕途变迁是封建社会官场黑暗、腐朽的一个缩影,他的行为影响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如香菱被拐卖至薛家的案件就与他息息相关。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顾甄士隐对他的恩情,对香菱的遭遇不闻不问,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甄士隐在经历了女儿丢失、家宅被烧等一系列磨难后,与出家的道士一起飘然而去。而在第一百二十回中,贾雨村在急流津觉迷渡口遇到了甄士隐。此时的甄士隐已超凡脱俗,能够看透世间的兴衰荣辱。他们的再相逢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因果报应。甄士隐从一个富贵乡宦变成了悟道之人,贾雨村则在官场中经历了种种波折,这一情节暗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宿命的色彩。
甄士隐在第一回中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见到了一僧一道,听到了他们关于通灵宝玉下凡历劫的对话。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它随着贾宝玉一起降生到人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甄士隐的梦可以看作是整个故事的开端,而在故事的结尾,甄士隐又为贾雨村解说了贾宝玉的结局,仿佛他从故事的开始就知晓了一切,对通灵宝玉的下凡历劫有始有终。这体现了《红楼梦》中所蕴含的宿命论思想,即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她被拐卖后成为薛蟠的妾室,进入了贾府。在贾府中,她与贾宝玉等众姐妹有了交集。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她见证了贾府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香菱在贾府中经历了许多事情,她看到了贾宝玉在爱情、友情和家族事务中的种种表现。贾宝玉对香菱也颇为关心,如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贾宝玉给予了她支持和鼓励。随着贾府的逐渐衰败,贾宝玉也经历了从富贵公子到落魄子弟的转变。香菱从自己的悲惨遭遇中,也能感受到贾宝玉命运的变化。她的存在使得贾宝玉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贾府的内部矛盾和社会的变迁。
甄士隐家庭的变故是《红楼梦》中众多家庭悲剧的一个缩影。他原本生活富足,家庭美满,但女儿的丢失和家宅的被烧使他陷入了困境,最终选择出家。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庭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而香菱在薛家的遭遇,如受到夏金桂的折磨等,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他们父女的经历与贾府的兴衰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甄士隐和香菱的故事深化了《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及“盛极必衰”的主题。甄士隐从富贵到落魄,香菱从千金小姐到被人践踏的妾室,都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美好事物的摧残。他们的经历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府的败落相呼应,使整个故事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甄士隐、贾雨村、香菱以及贾宝玉等人物的经历相互关联,他们的故事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
一、结构层面:起到框架和线索作用
贯穿全书脉络
甄士隐、贾雨村在故事开篇就登场,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随后经历爱女丢失、家道败落而出家;而贾雨村则凭借科举走上仕途。他们见证了故事从开始的平静到逐渐展开各种矛盾冲突。在结尾处又再次出现,甄士隐为贾雨村解释贾宝玉的来历和尘缘因果,这种首尾呼应的设计,像一条无形的线贯穿全书,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完整,给人一种循环往复、世事皆有定数的感觉。
串联不同情节和人物
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局外人又似局内人,连接了贾府内外众多人物和事件。贾雨村在官场的沉浮与贾府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比如他胡乱判案间接导致香菱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出贾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官场黑暗。甄士隐则以一种超脱尘世的视角,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到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无常,为故事增添了一层宏观的叙事视角。
二、主题层面:深化小说主旨
揭示人生无常和命运轮回
甄士隐原本是小康之家的乡宦,生活安逸,但一场火灾和女儿的丢失让他家破人亡,最终出家悟道。贾雨村起初是一个有抱负的书生,在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飞黄腾达,然而在官场中逐渐迷失自我,最终落得个革职的下场。香菱本是甄士隐的掌上明珠,却沦为薛蟠的侍妾,受尽折磨。他们的命运大起大落,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传达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凉感,深化了小说对封建社会末世的批判和对人生虚幻的思考。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贾雨村在面对甄英莲(香菱)被拐一案时,为了自己的仕途利益,不顾当年甄士隐的恩情,胡乱判案,体现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人性的自私、贪婪。甄士隐在经历人生挫折后能够悟道,与贾雨村在名利场中的迷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人在面对命运和诱惑时的不同选择,从而对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三、象征层面:暗示和隐喻
甄士隐与贾雨村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暗示读者,书中所写之事既有真实的社会生活影子,又有经过艺术加工和虚构的部分。他们的故事象征着真与假、虚与实的交织,引导读者去探寻故事背后隐藏的真实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香菱
香菱的命运象征着封建社会中众多女性的悲惨遭遇。她的美丽、聪慧却无法改变自己被压迫、被践踏的命运,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沦为卑贱的侍妾,最终悲惨死去。她的一生是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缩影,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女性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