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的颜色
永恒的蓝色、瞬时的红色、那一道长存的伤痕你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我默默思索着。
一个未毕业的、十六岁的女孩因为别人口中的“叛徒妈妈”有那股子劲留下一张小纸条便报名上山下乡,并且恨不得昭告全世界她已经和那个叛徒妈妈断绝关系了,我在想这样的女孩会有伤痕吗?如果有,我猜想她的伤痕一定是红色的,因为红色让她刻骨铭心但又转瞬即逝。因为妈妈被定位为叛徒,她开始失去朋友、同学,家也开始变成一个暗黑的小屋。即使她去到农村可是“叛徒妈妈”的乌云仍然笼罩着她,因为妈妈她不能顺利入团即使自己很努力,因为妈妈她不能奢望爱情即使真的很相爱,因为妈妈她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只能一个人默默留着寂寞孤独的泪。这看起来妈妈似乎成为了她一生所有不幸的源头,就连过去的宠溺都成了一条癞疮疤附在她洁白的脸上。她对“叛徒妈妈”的怨恨在她心里变得理所应当。很多人也认为卢新华的《伤痕》的主要意图是控诉“血统论”对知青王晓华心灵的造成的严重伤害,那条“伤痕”也是盘亘在王晓华精神的伤痕。
可是,妈妈难道就不怨恨了吗?妈妈就没有伤痕了吗?
莫名地成为党政斗争的牺牲品,明明为了革命奉献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到头来却落了个叛徒的名头;别人相信自己是叛徒也就罢了,自己血肉相连的女儿竟也二话不说的认定了自己是叛徒;唯一的女儿为了躲避她这叛徒妈妈毅然决然上山下乡九年来杳无音讯;寄出去的信被一封封原封不动的退回来的时候;病痛缠绵之际撒手人寰之时都未能再见女儿一面的时候……妈妈的身上心上不知道有多少条伤痕,可是有人关心她吗?
当王晓华孤独的时候妈妈就不孤独吗?当王晓华备受舆论的谴责时妈妈又能好到哪里去呢?王晓华可以通过逃离暂时抚平伤痕,妈妈能逃吗?不能,因为她深深地知道自己逃了,女儿就一辈子只能是叛徒的女儿,所以她得留下。
妈妈的伤痕是蓝色的,因为蓝色是永恒的象征。
基于种种原因我对于王晓华这一人物形象实在难以喜欢起来,即使我深深的明白她很多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造成的,可她的一些所作所为对我来说实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可以那么绝情地抛弃自己的母亲,走得干干脆脆,甚至还能去想象自己不堪重负的母亲看到自己留的纸条的时候的表情。生别离,人生八苦之一,她却像是一场闹剧。她在母亲最需要她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并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谁叫她当叛徒”的,走后九年她始终和家庭保持着所谓的决裂的状态,我在想怎样的环境才能养成如此铁石心肠。九年的知青生活,她从来都是怨恨着母亲,从来没有去设想过自己的母亲会不会是被冤枉的,甚至于苏小林让她去封信问问看她妈妈会不会是被林彪迫害的老干部之一她都不敢,还拿毛泽东的话来当借口。她为什么不敢呢?担心自己错怪妈妈呢?担心自己多年来的怨恨到头来是一场笑话吗?担心自己的良心不堪谴责吗?还是说她内心一早就认定“妈妈是叛徒”这就是个不变的事实。如果是最后的那个假设的话,这样的女儿养起来未免太寒心。
犹记得王晓华最后收到她妈妈改了地址寄来的信的时候,她的心一下子激烈地颤动起来了,可是面对信中妈妈有些哀求地表示自己时日不多了想最后见见阔别已久的女儿,王晓华却做了那么一个梦。梦里的妈妈并没有平反,梦里的妈妈正在写“关于我的叛徒问题的补充交代”,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导致了王晓华做这个梦呢?是因为妈妈是叛徒的心理暗示已经根深蒂固了吧。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她再次犹豫了,直到公函的到来她这才决心动身回去,此时她已经不是叛徒的女儿了,她的许多次选择中母亲都是被抛弃的那一方,可是被抛弃的母亲却一直坚持到为她摘掉那满是脏污的帽子。
她回去了,母亲也走了,时隔九年她所能留住的不过是母亲额上深深皱纹中隐映着的一条条疤痕,那疤痕是蓝色的,永恒的留在逝去的“叛徒妈妈”和不再是“叛徒妈妈”的女儿的王晓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