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己想法心理

故事与食物 | 如何成为优秀的自己

2017-03-12  本文已影响861人  觉己

我儿时有一段特别自我的想法——人是有灵魂的,它受困于肉体。


那时,当我八十多岁的爷爷从锅中盛好满满一碗汤端到桌上时,通常因为手抖,有一半早已洒落在地上,他用筷子夹起的饭菜也会不受控制地掉落,一次、两次……我见他着急、痛苦,仿佛见到一颗灵魂在体内挣扎,想跳出这具老态龙钟的躯体。

后来我的想法更理智些,却更加怪异:这些灵魂有一个名字叫做“自我”。“自我”不止受困于肉体,它也会饥饿,如果找不到它的食物,它将被饿死,直至剩下一副驱壳。比如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认知逐渐消失,直至“自我”完全掉入深深地黑洞和旋涡。

而“自我”的食物是什么呢?是故事。

我总想,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是食物;而让我们的存在得以延续的,是故事。故事连接过去和未来,形成“自我”存在的全部意义。

你的故事如何开始?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的故事并非从受精卵开始、也并非从呱呱坠地开始,而是从我们有记忆那一刻开始。

记忆如何形成?

当你还是个婴儿,你会渐渐抬头、笑、无需辅助地坐起,你的脑部发展由一种叫做“髓鞘化”的过程所形成。各个神经元之间突出相互联结,借由髓磷脂的鞘化作用逐渐稳固。而负责将短期碎片化的记忆处理为长期记忆的“海马体”髓鞘化得特别慢,大概是你三四岁的时候。它们联结过去和未来,拥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便是人类自然的叙事结构——故事。

所以,属于你的故事,也许从这里开始。

你听周围人说话,你看书、旅行、恋爱、工作……开始一段段故事。你从来不会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因为没有故事,将可能是这世间最可怕的事。

没有故事,“自我”将饥饿致死

我常常把“自我”想象成独立于肉体却受困于肉体的生物。它们透过肉体的感官摄取故事,以故事为食,得以存活。可怕的是,如果有一天肉体无法再摄取故事,比如失去感官中的某些功能(视觉、听觉、触觉…),它们将如同被囚禁在肉体当中一样,直至死亡;同样的,如果它们因为某些肉体机能的丧失而不能消化故事(海马体受损),它们也将难以存活。

当然即便人失去视觉和听觉,触觉依然能够成为从外界摄取故事的途径,比如海伦凯勒。而一旦失去消化能力,如同阿兹海默症人群一样,髓鞘化最慢的海马体最容易收到侵袭,他们无法将短期的碎片处理成长期记忆,甚至那些长期记忆也都被一一摧毁。

如同人一辈子本来已经被写成了一本书,却眼睁睁看着书上的文字消失。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生过的故事,都消失了。困在身体里的“自我”无法摄取故事,便会饥饿致死。


正如大卫·申克所说,阿兹海默症人独有的悲伤和颤栗,源自于受害者的“自我”在肉体死亡很早以前就开始凋敝。

我对阿兹海默症人群在“自我”存在中的抗争怀着深深的敬意。他们会乱跑,不过是“自我”逐渐消失而产生的恐惧,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那个,在“自我”漂泊无依,穿过黑暗森林时,在寻找自己故事的旅途中,能给予自己陪伴与安全感的人。

而常人恰巧由于“自我”的存在感来得太容易,而滥用自己摄取故事的权利。

我们通过微信微博摄取故事、通过书本摄取故事、通过谈话、通过境遇……可曾想过,这些故事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否如食物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一样。

故事的好坏决定“自我”的品质,正如食物的好坏决定身体的素质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原意为“人如其食”。指的是你吃的食物反应出你的性格和生长环境。不过在营养学和健身圈里,可以简单被理解为,你吃什么就是什么。吃得健康营养,你的身体也更健康;吃垃圾食品,你的身体便会肥胖或者营养不良。那么,有没有可能有垃圾的故事、营养的故事呢?当“自我”吸收了营养的故事,便会成为优秀的自我,吸收了垃圾的故事让“自我”的品质变得低劣?

我询问了一些健身的朋友,也查询了营养学的部分资料,当人们需要健身时,会吃健身餐,常言三分练,七分吃。挑选牛肉、鸡胸肉、生菜、西兰花等等,碳水、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建议为5:3:2,如果减脂,一般为6:2:2。对吃有所要求和有所节制的人,通常也会用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而吃饭不规律甚至有一顿没一顿、暴饮暴食、长期辛辣刺激或长期清汤寡水所带来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封闭,如同吃饭不规律甚至有一顿没一顿,最终成为一个营养不良的“自我”,或者一颗营养不良的灵魂;对所接受的信息没有任何要求,照单接收,偏激的故事犹如辛辣刺激的食物,令人沉迷的故事犹如油炸食品,那些微信微博、电影畅销书、那些打鸡血般的演讲……如果辛辣刺激最终让人有了胃病、油炸食品最终让人肥胖,那那些故事会让人变成什么呢?

如果“自我”有形状的话,恐怕你的“自我”是个瘦骨嶙峋的弱者,或者是个肥胖不已的中年,又或者是个病怏怏的老年。

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自己,便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自我——像对待身体一样对待“自我”,像看待食物一样,看待故事。

还是那句话,你不是听了那么多道理,才过不好这一生,而是听了那么多故事,才过不好这一生。


参考:

1.《我患有老年痴呆症·我父亲的故事》,斯黛拉·布拉姆

2.《如何独处》,乔纳森·弗兰岑

3.《遗忘》,大卫·申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