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认识髹漆,传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匠人精神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蜻蜓之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也是大漆的故乡。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

“漆”被称为“涂料之王”,它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xiū)漆”。

20世纪90年代,屯溪漆器整体工艺水平日渐下滑——漆料多用低端粗糙的腰果漆,大漆很少见。

资深手艺人甘而可看到传统技艺的衰落,内心非常难过。于是,他在2001年关闭了生意正红火的“文房四宝店”,决定复兴徽州漆艺。

那时犀皮漆的文献与实物资料极为稀少,甘而可只能从古籍(《髹饰录》)中汲取灵感,走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这本古籍《髹饰录》至今仍存放在他现在的工作室展厅的书架上。)

甘而可精心研究漆艺20多年,让一度失传的犀皮漆重焕光彩。

现如今,甘而可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安徽黄山黎阳老街上,开了一个工作室。

工作室一楼的展厅里陈列着他的各种漆器作品——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炉……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漆,想要认识大漆,并想把大漆技艺传承下去。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大漆或是想把大漆技艺传承下去,那么这本我国现存唯一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就不得不读读了。

可问题是古籍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阅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大部分书籍为文言文,没有标点,也无注释,更无白话。

重庆出版社考虑到了大部分读者可能面临的阅读障碍,于是邀请了相关学者进行了注释和今译,并把《髹饰录》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之一,予以出版。

本书的作者黄成,是一位生活在中国明朝的漆器匠人。本书在黄成的创作之外,还有天启年间的一名漆工扬明的注,再加上田开鹏的译注,读者们就能轻松阅读、轻松入门了。

黄成将全书分为《乾集》和《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条。其中《乾集》主要是讲漆器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以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主要是讲漆器的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

像这种按照乾坤阴阳方式编撰的记工类图书,除了《髹饰录》之外,目前尚无他例。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它不但能让你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大漆、怎么刷漆、怎么用各种纹饰对漆器进行装饰外,还会教你做一名有匠人精神的漆工。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想要做一名有匠人精神的漆工需要做到哪些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不只取决于他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

由此可见,想要成功,品德修养就一定要好;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漆工,品德修养也一定要好。

对于漆工的品德,作者在“楷法第二”这一章中,从“三法”“二戒”“四失”“三病”理论上,确立了漆工的品德规范,将这些技艺之外的道德要求作为漆工入门前必须知晓的工则。

三法——漆器制作的三种法度

1.工艺技巧要师法天地造化;

2.胎质要效法人的身体比例;

3.装饰纹样要仿效阴阳协和。

二戒——两条通用戒律

1.戒装饰过度、过于追求技巧和炫耀装饰;

2.戒粗制滥造,以次充好。

四失——四种制作器物不可犯的过失

1.器物不符合规定的法定;

2.制作程序和流程超过了规定范围,还不修改;

3.在器物完成之后不检查;

4.在制作时懒惰懈怠、偷工减料。

三病——漆工不可犯的三个毛病

1.守着一技之长却密不传人;

2.追求局部的意趣却造成整体的不协调;

3.纹饰与色彩不匹配。

由此可见,好的品德才能造出好的物品,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如何做人。

就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那样,他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以纯手工方式制作漆器,达到精密机器制造的精度。

他说:“既然要做,就要追求完美。”

据说,有一次,他在参照《西清砚谱》制作仿古砚盒时,自己摸索着尝试了许多次。一次试不出效果,就磨掉重新上漆,反反复复多次尝试。就算盒盖上呈现出了红黄黑三色相叠的传统犀皮漆纹样,他仍不满意,还总觉得这种纹理比较整齐、单调,没有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灵动感。

可见,像甘而可在制作漆器时追求精益求精,有匠人的精神也是作者所希望看到的、想传承下来的。

写在最后:

本书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髹饰工艺及其做法,可以从目录中查到所属的各个品种。

它既是一本研究漆器工艺史的重要文献,又是古代漆器定名的可靠依据,还可以为后人继承传统漆工技艺、推陈出新提供宝贵资料,可谓漆工经典著作。

如果你也想了解漆器的工艺史,想成为一名有匠人精神的漆工,这本《髹饰录》就不要错过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