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9】为学只是一事,任何时候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16人  唐松涛经营实学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修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欧阳德来信说:“老师说:‘为学一辈子就只是干一件事,不论是有事还是无事,都只是这一件。如果说宁可不做事,也不能不加存养的功夫,那就将为学的功夫分成两件事了。’我认为当感觉自己精疲力尽的时候,不能做事的,那就是良知。宁可不做事,也要加以存养的就是致知。如何说是两件事呢?如果事情突然就来了,不容不做,即便是精力有点衰弱,只要稍微振作一下也能坚持下去,就像孟子说的以志帅气力。但是说是要行动,但最终还是诶呦力气了,把事情做完,也精疲力尽了,那不就泄气了吗?这种事情的轻重缓急,良知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你迫于事情的形势,怎能顾得上自己的精力呢?或者受困于自己的精力,怎能顾得上事情的形势呢?怎么办才好呢?”

【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以不为无益。但作两件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有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王阳明回信说,“宁可不做事,也得下存养的功夫”这句话跟初学者说说倒也无妨。但是,要是做两件事来看,那就有问题了。孟子说“必有事焉”,这个事不是学习工作具体的事,而是时时下存养的功夫。那君子之学终身就是指‘集义’这一件事。义就是宜的意思,心得其宜就是义。能够致良知就是心得其宜,所以‘集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待人接物,应酬多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过程中的斟酌和思考,无非是致良知,求得心安理得而已。所以“君子素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如果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那就不能致良知。而凡事“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那就是可以致良知。如果说“宁可不做事,都要下存养的功夫”,那就是先有了功利之心了,计较成败的好处,而做爱恨的取舍,那是将不做事作为一件事,培养作为另外一件事,这就有了内外之分,自私用智就是义之外,就有了“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毛病。这就不是致良知以求得心安理得了。

       所以说“振作起来坚持下去,事情完了就精疲力尽”,又说“迫于形势,受困于精力有限”,这些都是把为学的功夫看成两件事了,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凡是学问的功夫,一是至诚,二是虚伪。至诚精一才是致良知,三心二意就是虚伪。《大学》里说:有诚意的人,就好像讨厌恶臭,喜欢美色,自己心安快意满足。你有看过讨厌恶臭和喜欢美色需要鼓足勇气吗?受困于精力而不能讨厌恶臭的吗?曾经有过迫于事的形势而不能好美色,困于精力而不能讨厌恶臭的吗?知道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自己的病根了。

       至诚下的是精一的功夫,精一就是一心一意,做事以求心安理得。所以君子素位而行,思不出位,让自己的干的事情符合良知的要求,不需要刻意去培养。一旦有了私心贪念,就会比较得失,就会透支自己的身体甚至良知,那么我们就不是用良知来牵引自己了,而是用私心牵引自己。我们经常说别昧着良心做事,那就得时刻存养,才能给我们加预警天网。我们也经常说,不要为了工作,透支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透支自己看似有事业心,实际上是私心。致良知就是天道的平衡,好色恶臭都是良知自带,不需要刻意努力,跟着良知,我们会自发自动的调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