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用于语言学习
在外语教学当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因此可以说,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个人经验背景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图片,报刊文摘,个人生活经历等等,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提供给学生对所生活的环境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学生就可以自行地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实际证明,学生参与越多,就越会有自主的感觉与体验,学生自我控制的感觉越好,他们就会参与的更多。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对教师的挑战会更大,教师应该用活动激活学生的内在的知识系统,复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探究的环境,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要,还有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还要给他们创造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过程应该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教师则应该学会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自律(也称为自我调控)。
自律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实际上,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时候,他们就是自律的学习者。自律学习者有四个特点:能够,调解自己选择的任务,无论是讲故事,写报告还是做展示,都能够把任务的难度控制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这里学习着还能够自如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计划,扩展学习资源,寻求帮助,自我评价等等;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知道如何利用资源寻求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最后一点自律学习者能够很好的与他人合作。
2.自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况理解所提供的信息,并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进行活动。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做一样的事情,必定有一些学生会生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点其实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任务。
3.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的自我感觉,对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如果他们感觉焦虑、紧张、害怕,那他们表面在学习语言,实际上,这些语言并不能真正进入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但是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呢?想想我们自己的自信是怎么建立的?就是要有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建立在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做一些事情,完成一定的任务的基础上。这种成就是对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反应,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
4.自主。
在这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自己的承诺。但是我觉得这一点在普通的班级很难实现,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的意识,更没有自我设定目标的能力。因此,这是我感到非常困惑的一个点。
5.自择。
每个人的个性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做事的方式不同,在组织课堂活动或者布置任务的时候,学生应该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匹配。通常自律学习者都会选择与提高自己能力水平和满意感有关的学习目标,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室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活动,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6.互动。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人们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互动,也就是说交流。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互动的机会,但是班额大,学生学习程度参次不齐。如何在班上开展这种练习活动?这就需要,设计大量的结对练习(两个水平相当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但是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互动和交流的含义不是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学生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运用语言去表达和接受真实的信息。我们在平常的听评课当中,经常会发现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对话,彼此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其实这种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是为了交流信息完成一个任务,做成一件事情,双方之间需要有一个信息差,才能激发双方互动的动机。总的来说,真正的互动,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要有真实的交际情境;你输出促进输入;学生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就是把学习过的词汇语法结构,固定用法重新结合来表达,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意思。其实这一点,就像杜威所说的,课堂活动应该打通学生过去的认知,复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真实的环境进行经验重组。
社会建构理论是语言学习理论之一,其实每种学习理论之间都可以相互打通,总体来说,这种学习理论,要求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自我认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