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问,一个不说
文/卓小忆
一
前两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和男朋友分手了。
我很疑惑,这俩人的感情挺好的,为什么突然就分手了。
细问之下,她对我说,她感觉他们俩的心越来越远了。
她说,从前俩人在一起时,觉的很温暖,有什么话都会说,情绪不对了,对方也会顾及。
但是,如今异地了,仿佛对方不是自己世界里的人了,各自忙着各自的生活,通话少了,沟通也少了。
最起码地想要知道对方的近况,也不知道如何开口了。
或许是她敏感,但是确实,她觉得她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
从前,情绪稍有不好,她总会告诉他,他也会察觉到,但是,现在距离远的好像让两人望而却步了。
只要他不对她说起近况,她亦是只言不问的。
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只是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啊。
二
我感觉我不算老,但是身边的许多人告诉我,我的思想大概是姥姥级别的。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是父母影响的缘故。
爸爸妈妈在同龄人的父母里,算是年纪轻的了。
她们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老是听他们说起那个时代的爱情。
结婚之前,和许多人一样,他们没见过几面。
所谓的三观,兴趣,志趣,似乎只是九零后的游戏,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
所以,他们吵架,是这世界上最平淡无奇的事了。
我一直觉得,安逸的生活都是爸爸不在家那些年我才享受过的。
只要他在家,他俩准吵架。
没有是非对错,就是吵,有时候一回到家,看到家里被俩人砸的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我就会有逃离的冲动。
我想走的远远的,告诉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回来。
但是,他们是不会沟通的,俩人臭上十几天一个月,觉得没意思了,突然有个契机,莫名就好了。
但是,问题的根源一直在,这种平静维持不了几天,然后家里又鸡飞狗跳了。
她们吵的最厉害的是我高三下半学期。我觉得除了我小学离家的那段岁月让我不愿回忆起,这段日子更加坚定了我要离家的决心。
所以,大学后去了离家最远的地方,每当我孤独的时候,我都问我自己,后悔吗,但是依旧坚定的告诉自己:从未有过。
对于生活,我总觉得,沟通与交流是最重要的,看惯了他们的吵吵闹闹,我对平静的渴望有种炽热,我极不愿意我的生活鸡飞狗跳。
所以,后来慢慢懂得,心平气和对待生活里的摩擦与冲突,我可以接受你说我的不对,但是我决计不愿跟人闹脾气,吵架。
所以,每当看到室友跟男朋友吵架,我总愿意说:“你跟人好好说,有啥事解决不了,要吵架。”
因此许多人觉得我这人缺乏活力,对生活总是用太过成熟或者是老人的态度看,没有年轻人该有的冲动。
三
是什么时候跟父亲沟通的呢,应该是上个学期,在他们又一次吵架进入冷战,弟弟受不了给我打电话的时候。
我觉得我用了长这么大最多的耐心去跟父亲沟通。
电话说完又发了长长的短信。我知道,他依旧不会改了他的本性,但是至少他会听。
从那之后,我很少听到他们吵架的消息了。
尽管他们还是会不定时的吵架,但是他们一致把这种活动从地上移到了地下。
但是,我知道,他们的问题永远不会解决,因为一个不说,另一个也不会问。
四
其实,仔细想想,这世间真的哪有过不去的事,夫妻,工作伙伴,室友,同学哪哪都会有摩擦,但是,摩擦出来了真的都要用争吵解决吗?
如此,那人生得多累呀!
我一直很喜欢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平淡中透着亘久。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到,她曾经和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因为一个法语发音而起了争执,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她也尽力伤他。
后来,在俩人的争执中,杨绛先生获胜,可是她却突然觉得一点也没有意思。
伤人的话说了许多,伤了对方,也伤了自己。
因此两人商量决定,以后再也不能因为这些没有意义的事吵架。
分歧出现的时候,允许“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我们必须要承认,即使是情侣,爱人,甚至是夫妻,你们的思想与人格都是独立的,你的天马行空正常,他的不切实际也该被解。
总是要求对方跟你一样,结果无外乎无止尽争吵精疲力尽后分离。
所以,不管矛盾与分歧怎么样,一定要坚持“一个多说,一个多问。”
电影《后来的我们》主题曲中有这样一句词,印象深刻“我最大的遗憾,是我的遗憾都和你有关。”
听到这话,感触颇深
所以,想说,不管怎样,两个人,都要多问多说,唯愿“我最大的快乐,是我的快乐都和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