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丨父母对孩子什么样的回应才是积极有效的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那个学生在高台子上对着爸爸妈妈喊话挑战自我的那个电视节目《少年说》,有时候听这些孩子对父母说的话,我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和孩子们说的对父母不满的那些行为有雷同的,也算是个自我警醒。
但是在看那个节目期间,也看到了一些父母始终没有给到孩子积极正向的回应,导致沟通失败,很可惜,孩子也备受伤害。在那样的一个高台子上,当着那么多人去喊话,想必之前做了很多心理建设,结果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父母的硬邦邦、冷冰冰的回应所打击,想想都挺心疼这些孩子们的。
对于养育小孩子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要求和呼声,家长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呢?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个家长都比较苦恼的吧!我也不例外,那天在网上闲逛,刚好看到了育儿专家王普华老师新出版的书《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我感觉如获至宝。
01 所谓积极的回应绝对不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王普华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著名的育儿专家,她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回应”是不是就是“接纳”?王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所谓积极有效的回应并不是某些家长理解的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毛病而不加以纠正,那种无条件的接纳岂不是“溺爱无度”吗?如果是这样的接纳,没有丝毫原则性,那孩子的引导如何来完成?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好写好画最美的图画,那如果我们放弃去纠偏,只是信守所谓的“接纳”,对于孩子来说那可不是一件好事。
王普华老师在书里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可以给孩子两方面的回应:精神层面的回应和行为层面的回应。前者体现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后者体现引导孩子行为上要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那么他的精神才能是松弛和愉悦的。而家长们在回应的时候也要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观念。
02 面对着代沟,家长们必须注意接纳中的技术问题
用书中王老师的原话说:“技术接纳渗透在接纳的每一步。”比如孩子遇到了问题回来跟父母诉说,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地予以倾听,倾听本身就意味着接纳,具有疗愈作用。
倾听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回应时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比如孩子说我再也不要跟谁玩了,那家长其实就说听上去好像他惹你高兴了啊。能让孩子接着说明发生了什么就够了,不需要家长去教条一样告诉孩子应该谦让啦、要友爱啦什么的,你这样的说法是将自己放在比孩子更具有优越感的位置上,孩子其实是不开心的。
再有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孩子带着胁迫家长同意的心思在提出无理要求,比如当众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种行为是不应该被允许的,否则孩子以后会变本加厉,越来越没有做事的原则。
然而也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家长就用暴力制服,时间长了也会带来亲子关系的崩塌。合适的回应行为方式是第一部安抚孩子的情绪,给他合适的台阶下,但是要告诉他原则的问题爸爸妈妈是不可能会让步的,让孩子考虑清楚了要怎么做,也就是:接受——安抚——矫正错误观念。
也有的小孩子略大一些,比如买一些运动服装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毕竟有些专业的装备在运动中起到的保护作用,家长可能不会感同身受,但是这种沟通一定要平和有效,互相尊重。
因为这个事情我的朋友当时没有好好听孩子的诉说,武断地认为孩子只是虚荣想要好的篮球鞋,就没有给孩子买专业篮球鞋,结果孩子在学校参加篮球比赛,鞋子不能有效起到保护脚踝作用,最后导致脚踝骨折,三个月都没有好利落,她后来一直为这件事后悔不已。
03 小结: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是可以代际传递的,家长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王普华老师这本书特别有效地针对不同案例给予了解答,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可以用游戏力缓解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也可以在某些剑拔弩张的时刻用亲和力让孩子松弛下来,一个家庭的氛围和教养方式是可以代际传递的,家长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能用父母的好恶来标榜孩子的成就,而要学会真正的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只有将教育升级到“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上,孩子才能真正如我们所愿获得自主和自由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排也很赞,内页的用心、图文并茂的格式都是让我很喜欢的地方,建议对孩子教育方面有困惑的家长可以看看这本书是不是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啊,我把目录图也上一张:
教育孩子是个大工程,愿我们身为家长的都能多点耐心和信心,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才,那么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