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解决新方案,无精症患者希望
2017-08-18 本文已影响44人
医兮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科的齐藤通纪教授、大田浩助教和英国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使用拥有3条性染色体的不孕实验鼠的细胞,培育出具有2条染色体的正常的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使不孕的实验鼠成功产子。在iPS细胞的制作过程中,有一定比例的iPS细胞减少了1条染色体成为正常的iPS细胞。此研究可能有助于研发因染色体多而导致的疾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18日的美国科学期刊《科学》上。
承担决定性别作用的性染色体,通常是从父母那里各继承一条。但是,在受精卵形成阶段,有形成3条性染色体的情况,这种状态出生后会出现不孕等症状。
由于有3条性染色体会引起克氏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等导致无精症等男性疾病,研究团队在实验鼠身上再现这种克氏综合征。用它们的皮肤细胞制作iPS细胞,其中12%的细胞,性染色体减少了1条,形成有2条性染色体的iPS细胞。不同于有3条性染色体的iPS细胞,有2条性染色体可以产生精子,并通过人工授精产下了健康的小鼠。
除有3条性染色体的克氏综合征以外,也证明了用有3条特定染色体的唐氏综合征的患者的皮肤细胞培育iPS细胞,约1%的比例培育出具有2条染色体的iPS细胞。齐藤教授说:“在iPS化的过程中,性染色体从3条变成2条的机制尚未解明,但该研究成果成为了染色体和遗传基因变异导致不孕不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