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你的挫折商 ——武志红心理学课程笔记(第42周)
本周课程是“创造”主题模块的第三周,主题是“提升你的挫折商”。
挫折商是美国著名的只有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挫折商的英文缩写是AQ,也被称为“逆商”。
在现实世界,人们不敢投入到创造中,就是耐受挫折的能力差,担心失败,于是裹步不前。
挫折商低的人,会被挫折带来的挫败感淹没,甚至会造成自我瓦解,于是失去可应对能力,也失去了继续尝试创造的勇气。
挫折商高的人,不会被挫败感淹没,他的自我会在挫败带来的情绪的惊涛骇浪中稳稳的存在着。不仅如此,挫折商高的人,他们的自我就是一个反脆弱系统,把打击感知为对自己的捶打和历练,化逆境为机遇,激发出更大的心理动能。
低挫折商的人,面对挫折启动的是应付机制,用种种消极的方式逃避挫败。
高挫折商的人,面对挫折启动的是挑战机制,挫败刺激他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最终化解并超越挫败。
研究者将人性中的一些因素量化的三个概念:
一是智商,英文缩写为IQ;二是情商,英文缩写EQ;三是挫折商,英文缩写AQ。
这三个概念中,只有智商某种程度上被量化(但据有关研究,智商的量化面对非常大的不确定),情商和挫折商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
保罗.斯托茨尝试对挫折商进行了量化。斯托茨认为,挫折商有四个要素:
控制、归因、延伸、耐力。
一、控制和归因
控制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挫折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关。
控制感高的人,在面临挫折的时候,仍然能有自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其他人都认为大势已去的时候,他会透过各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把控的因素。
控制感低的人,在面临挫折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失控感,即便是还掌握很多资源,他也会视而不见,强烈的畏惧心理,让他感觉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武老师举了个例子:在高中时代,平时的测验考试考砸后,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啊,幸亏不是高考,这次失败,让我看到了不足,我好好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这能帮助我提升自己。
了另一种是,我怎么考的这么差,真担心在高考中也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就是联想到种种不良后果,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
有着高控制感,能在挫折面前屹立不倒、东山再起的代表,武老师举了74岁开始创业并成为“橙王”的褚时健。
武老师又举了自己的一个忘年交朋友的例子,这位当初的学术天才,在经历了下海,负债,坚持等一系列人生的起伏后,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日子过得潇潇洒洒,二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好像在他身上停滞了一般,他本人看起来还是那么年轻。在他身上显现了很高的挫折商。
武老师也举了一个地挫折商的例子。因为女士,原来有个小企业,经营的也不错,但在被骗200万元,在变卖财产后,还有100万元的债务,她感觉自己无法应对,这辈子完了,之后就过起了东躲西藏的日子,一蹶不振。
高控制感从何而来呢?武老师认为,高控制感的核心是牢固的自我。用自体关系心理学的创建人科胡特(Heinz.kohut)的术语讲,就是“内聚性的自我”。在这里,武老师把内聚性的自我理解为,抽象的自我。如果没有抽象的自我,一个人会将自我等同到如何自己做的一件事上。如果遭遇挫折,他就会认为不是事情失败了,而是我失败了。因此会产生羞耻感甚至是自我瓦解感。
归因
当挫折发生时,分析发生挫折的原因,就是归因。
低挫折商的人,倾向消极归因。要么认为失败外部原因造成的,如他人、环境等,认为自己没有自然;要么认为失败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能力太差,无法应对。
高挫折商的人,倾向积极归因。首先会为挫折承担责任,但更主要的是想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分析导致挫败的原因,调动有利因素,从新来过。
斯托茨认为,高挫折商的人会有积极的负责感,认为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负责。
消极归因容易把问题推到外界的人和事上,积极归因更多的是从自身找问题,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弱点,然后加以改进。
武老师举了个例子,一个女孩三年中被辞退了七次,起初,她认为是公司不适合自己,然后就频繁的换职。我老师给她建议:守住自己的空间,也不至陷入内心的不满,从而表现出不自觉的反击,比如,迟到、早退、莫名其妙的犯错等报复上级和同事。之后,她的工作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归因和控制一样,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关键在有是否具有“内聚性自我”。
高挫折商的人的归因是理性的寻找问题的的原因;低挫折商的人是在寻找造成问题的“罪人”。
归因的逻辑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并改善它。不苛责自己,也不攻击别人。
归罪的逻辑是,找出导致挫折的罪人,并消灭它。苛责自己,或者严厉攻击别人。
武老师推荐一本书——《自控力》。该书的关键点是,自控力高的人,挫败发生后,归因但不归罪,并且安抚自己,然后从新上路;自控力低的人,挫败发生后,容易攻击自己,他最需要的是被安抚。
二、延伸和耐力
延伸
延伸的基本定义是,是否会自动将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的,他们会将挫折的不良影响控制在特点氛围内,也就是挫折发生的所在范围内,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的,挫败感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因为一次挫折,否定自己的一切。
生活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会把在工作中的挫败感带到家中。他们在单位受了领导或同事的气,回到家中,会把积郁在心的怒气发在伴侣和孩子身上,结果把家里也高的一团糟。这就把挫败感延伸到了另一个领域——家里。
而最严重的延伸,就是因为某一方面的挫败感而全面否定自己。
斯托茨认为,延伸是低挫折商的根本。低挫折商的人,他们不仅没有办法超越挫折,还会让挫折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终搞得一塌糊涂。高挫折商的人,会将挫折感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大的影响,接着再去超越挫折。
武老师讲了一个例子,一位朋友,文革是家里条件很差,但每次爸爸发工资,都要做一顿猪肉白菜炖粉条,让一家人美美的吃一顿,有时还要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一起吃,然后,一家的孩子都挤在一张床上热烘烘、臭烘烘的睡一觉。这是一个在在逆境中,仍然把生活过的温暖、美好的例子。
接下来,武老师有写了一个孩子,讲述的家里破产后,妈妈坚强的生活、创业的事,而孩子在其中见证了妈妈的坚毅和完全,知道了内心强大与否,与财富无关。
这些例子中,高挫折商的人即使面临巨大困难、遭遇重大灾难,也没有被挫败感击垮。
也有很多低挫折商的例子。一位妈妈发现儿子的数学成绩下滑,就给他报了一个补习班。儿子每天学习很累,和妈妈商量,能不能不上补习班。妈妈说可以,但数学上丢的分数,要在儿子擅长的物理和化学上补回来。但结果是,儿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也下滑了。武老师分析说,妈妈的做法是要挟儿子,把一件事上的冲突延伸到其他领域,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耐力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在计算挫折商时,他给出了公式:
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两倍的耐力
这个公式中,耐力的重要性要高出两倍。
斯托茨认为:高耐力是高挫折商的最主要特征,它让一个人把逆境以及导致逆境的原因看成是暂时的,这种态度将使人保持乐观态度,也就增加了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可能。
斯托茨认为,高挫折商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耐力,是建立在洞察力、乐观和希望之上的。这和我们一般看到的,屈服于他人和环境的,盲目、怯懦的忍受是不同的。
这里,举了一个马云洞见支付宝会成为重要的支付工具,而具有了极大耐力的例子。
相反,低挫折商的人,因为缺乏理性的洞察力,在可能面前思维混乱,行为失据,就很容易放弃。这里举了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的例子。袁绍喜欢听满足自己自恋的谗言,而曹操能接受不同意见,特别是有洞察力的分析。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的眼观看,曹操有一个强大的内聚性自我。着让他在残酷战争的高压下,保证自我是完整的、坚韧的。而袁绍的自我被压垮了,在高强度的对抗中败下阵来,从此一蹶不振。但这并不是袁绍的一贯表现。在他之前和公孙瓒的对抗中,因为对手不够强大,他的自我还有腾挪的空间。能够接受不利的真实信息,然后做出正确决定。但曹操是个强大的对手,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的内心被焦虑占据,不能接受正确的真实意见。他的谋臣,郭嘉、荀彧等看到这种情况,也都弃他而去。最终导致了袁绍不可逆转的失败。
这时又可引申到一个人格局。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构建的内在空间。一个有着内聚性自我的人,有更大的空间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这个人再拥有开放的心态,能和事物的根本存在建立联系,那就更难得了。
在斯托茨观点的基础上,武老师认为,挫折商的内核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成熟程度。
三、学习和转化
前两节的课程讲了斯托茨归纳的挫折商的四个因子。本节课,武老师又补充了一个因子。
武老师认为,斯托茨的模型反映了从挫折到超越,但在四个因子中,没有显示过程的因子。在武老师和助手设计有关挫折商的心理测试时,他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武老师的助手提出,在斯托茨的基础上,应该加入一个因子,“学习力”。
虽然是对权威的冒犯,但在缜密研究后,武老师觉得助手加入“学习力”的设想是合理的。
再继续探讨,觉得学习这个词也不够准确,更准确的应该是转化,就是将挫折转化为机遇。
表面看,是学习的过程,但真正的过程比学习更深刻,需要用传化这个词才更贴切。
武老师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之前写了一篇名为《如何一年圆北大梦》的文章,流传很广。文章讲了他怎么用一年半的时间,从班级29名,成为第一名,然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章记述的其中一个关键片段,是在高考前三个月的一次模拟考试,他考了全班第19名,而之前的一次模拟考,他也考了19名。但是,前一次他没慌,因为在他主要投入的科目上成绩都不错。这次却不同,除了化学之外,其他科目都没考好。但这是在他非常努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考出这样一个成绩,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大的挫败。
他静下心来思考,发现有哪里不对。他的学习能力,自认为已经非常不错了,例如政治,简直是把整本书背了下来,可竟然考了个不及格。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走的了火车道变,正巧一列火车呼啸而过,他思考的太投入,一开始竟然没有听到火车的声音,被吓了一跳。而看着火车飞奔而去的时候,他电闪雷鸣般的想到:火车力气再大,也只能在铁轨上跑,在旁边的公路上,火车无论如何也跑不起来。知识掌握的再好,也只能走上考试的规定才能考出好成绩。想好后,他决定,除了外语,其他科目都掌握的很好了,就停止重复学习。然后思考怎么才能走上每一科的“考试之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都是思考该怎么考试的,并且,一旦有想法,就立即做模拟题验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大概用了两周时间,他对每个科目怎么考都有了很多思考,大大小小的考试方法,他找了几十条。然后,就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都梳理了一边。这种努力的效果非常明显,超出了他的想象。在离高考还有19天的一次测试中,政治、语文和生物都考了全班第一,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高考时,他总成绩还是全班第一,就这样考进了北京大学。
在他总结的方法中,有考试的小技巧,也有一个关键的考试原则:站在考官的角度看考试。之所以形成这个观念,是他通过反思发现,自己之前是和考官站在对立面的,对考官充满敌意,觉得考官是在故意的为难自己。观念的转变,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之前让他失分很多的政治考试的多选题,引发了他很多思考。他从新看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想,自己如果是出题人,该怎么出题呢?思考产生感悟,他自我感觉自己能感受到出题人是严是松,从而决定在做多选时是标准是严些还是松些。
对于政治论述题,他站在考官的角度,断定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洁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论文,让考官读起来舒服。这些方法都会奏效,在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政治提高了30多分。要知道,三个月前,他的政治分数还是不及格的。
在这个武老师自己的故事中,他表现出来在考试方面的高挫折商。虽然有挫败感,但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做了正确的积极归因,然后凭借耐力,最终战胜了挫败。同时,也让他形成了考试轨道论,自己的内心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化。
武老师总结的这个转化的逻辑结构是: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有一个有一定韧性和容量的自我;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一个挫败入侵自我,自我面对压力;
[if !supportLists]3. [endif]自我面对压力时,有瓦解的危险;
[if !supportLists]4. [endif]凭借高挫折商的自我,通过努力,把压力进行了转化;
[if !supportLists]5. [endif]超越了挫败后,自我变得更强大了。
在武老师看来,一股被自我感知为死能量的挫败感袭来,你能正视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转变成自己可以掌控的生能量。
这个过程中,心智的理性分析是看的见的,它发生在头脑1层面。但头脑2自我底层容器,它的韧性发挥的作用更大。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只有在自我2稳稳的在那里的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现在流行一句话,“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给我们描述的就是具备高挫折的人,能够在挫败中越战越勇的历程。然而,着一切,都有赖于一个坚韧的、内聚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