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韩信传》有感

2021-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临渊不羡鱼2019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黄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记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如《汉书》中的《韩信传》,是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移用的,只做了很少的删减。因此,看《汉书》的同时,结合《史记》一起看更能了解当时的史事和人物。

        通过通读《汉书•韩信传》和《史记•淮阴侯列传》,我感触颇深,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英雄不怕出身低。

        历史上大多数有成就的人出身都很卑微,如刘邦、韩信、刘备、朱元璋、郑和等等。

        韩信,淮阴县人,家贫,母亲死了而无钱安葬,找了一块又高又干燥的宽敞地方做坟地。自己没有什么好品行,既不能推选去做官,又不会做买卖以谋生,经常佩带刀剑到别人家讨饭吃。有天早上,他经常去蹭吃蹭喝的下乡亭长一家早早的把饭端到床上吃了,亭长的妻子讨厌他,没给他准备饭食,他竟从此和亭长一家人绝交了。他到城下河里去钓鱼,一位漂洗丝棉絮的老妈妈怜悯他,给他饭吃,直到十多天后,漂母洗完离开。他对漂母说,以后会报答她,漂母说,你一个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并不是为了报答。

        出身卑微的韩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什么生存技能,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他的军事才能大概不会发挥出来。

二、成功者往往能考虑长远,有志向的人能忍则忍,不会意气用事。

        现在用的有些成语是从韩信的故事中来的,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战”、“衣锦还乡”等等。

        淮阴城里有位青年,欺侮韩信,说他长的虽然高大,整天又佩带把刀剑,实际是个懦夫。“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盯着那青年仔细地看了看,弯下身子,从他的裤裆里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耻笑他,说他没有出息,是个胆小鬼。这就是“胯下之辱”的典故。

        他衣锦还乡后,对将相们说,“我当时可以杀死他,但对我没有好处,我忍了下来,所以才能有现在的成就。”

三、有能力时不忘感恩当初帮助过自己的人,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若干年后,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到楚都,召见帮助过他的漂母,赠送给她一千金。还有下乡亭长,赠送给他一百金,还不忘告诉他说你是小人,做好事呢有始无终。他还任命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那个青年为楚国的中尉。

四、人不但要有才能,还要有贵人赏识。

        韩信投靠项羽时,只是做个小兵。他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未采纳。刘邦进入汉中后,韩信偷跑出来投靠他,也未被重用,安排做粮仓管理员。后来因犯法要杀头,同案犯的十三人都已斩首,“汉王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滕公夏侯婴觉得他说的话不同一般,又看他长得威武,就把他释放了并向刘邦汇报了情况。刘邦还是没有重用他,让他任治粟都尉。

        韩信经常找萧何聊天,萧何觉得他很有才能。汉军到达国都南郑时,有几十名将领半路上逃跑了。韩信觉得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都未被重用,干脆也跑吧。萧何一听,急了,未向刘邦汇报,就追韩信去了。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何跑了,刘邦大怒,他跑了我可怎么办?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生气又高兴地问,你也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哪敢跑,是追韩信去了。刘邦骂道,十几个将领跑了你不追,唯独追韩信,你骗人。萧何说,韩信是杰出的将领,你要统一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刘邦于是就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如果没有得到萧何的赏识,没有“萧何夜月追韩信”,力荐他做大将军,以他的性格,逃跑后在别的阵营也很难受到重要。

五、做任何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

        古时打仗,并不是全靠武力征服对方,比如合纵连横,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韩信在攻打齐国时,听了广武君的建议用书信降服燕国,逼近齐国,也是用这个战略。

        韩信用“背水一战”的计谋攻占了赵国,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边斩了武安君陈馀,活抓了赵王和广武君李左车。韩信很赏识广武君,就问他说,我想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你看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广武君说,我是个兵败国亡的俘虏,不配发表意见。韩信说,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亡,到了秦国而秦国称霸,主要是国君用不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如果当初武安君听了你的计策,我早就被俘虏了。我完全听从你的建议,希望不要推辞。广武君李左车说,那好吧,但我的建议只是参考。如今你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不到一上午打垮赵军二十万,杀了武安君,名扬天下,威震诸侯。但你的将士们已经很疲惫了,现在最好不要去攻打燕国,而是休养、整顿军队,派一名使者,拿着一封纳降信到燕国去,燕国不得不听,降服了燕国再大军逼近齐国,形成合连攻击的态势,再聪明的人也对齐国没有招了。果然,燕国一接到信就立刻投降了。

六、锋芒毕露,功高盖主时,如何应变。

        纵观中华三千多年历史,王侯将相的功劳大都比君王大,因为人的维次不一样。君王皇帝是布局者,王侯将相是做事者,一般人只是看到做事者的功劳而体会不到谋局者的业绩。

        刘邦有次和韩信聊天,刘邦问韩信,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最多只能带十万兵。刘邦反问韩信说,那你呢?韩信说我是越多越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太史公有评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七、做大事要果断,不能感情用事。

        韩信攻下齐国后,要做代齐王,写了封信给刘邦,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困在荥阳,接到信后很生气。刘邦大骂道,我希望他来救我,想不到还威协我要代理齐王。张良和陈平赶紧踩了下他的脚说,我们现在都自身难保,哪禁止得了他呢?刘邦一听,更生气骂道,要做就做真齐王嘛,做什么代理齐王。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反应灵敏,在大事上果断。

        韩信就差的远了。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归附楚国,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不懂得放权,多次向他献计也不采纳。汉王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自己的食物给我吃,还拜我为大将军,我的计谋也会采纳。汉王这样的亲近和信任我,我不会背叛他的。

        武涉走后,蒯通知道天下的定局关键在于韩信,进一步用三分天下鼎足而王的观点说服韩信。韩信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刘邦不会夺取自己的齐国,到他被斩时才后悔说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而导致诛灭三族。

八、格局问题。

        人是有局限性的,和他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知识体系、人生志向、人生阅历等等有关。

        刘邦的志向是像秦始皇一样统一天下,在做任何事情,任何决策时都有一个信念支撑他:以大局为重。人生阅历丰富,反应灵敏,又老谋深算的他自然比项羽和韩信更有做政治家的潜质和才能。

        韩信和项羽一样,只会带兵打仗,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不管是见识和思想境界,要统一华夏,君临天下很难。政治上的觉悟远远比不上刘邦。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碌;九千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吾乃一介布衣,大言不惭的评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实属惭愧,贻笑大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