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佛、儒、道专题菩提树下

西安华严寺佛法与生活秋的心情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3人  e752306317d5

很喜欢看郁达夫先生的书,也许就是为了他文风的清隽洒脱和凄凉感伤的语言风格吧!其实也不至如此,关于他的身世,他的人生,他的作风中透出的那股悲凉、凄惨和他的才华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故都的秋》和《一个人有途上》都写的是秋天里的事,但从他的语言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在秋天里两桩不同的往事。

《故都的秋》是作者1954年8月写于北平(北京),文中处处流露出他对故都秋的回味,秋的感怀。这些我们可以从《故都的秋》的文字中完全领略到。他说:“北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逢北国的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生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

从这些语言片段中,透露出了作者对故都秋意的那份深深的记忆与眷恋,还有……

作为一个出生在浙江书香世家的他为什么对故都北平如此厚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可能这是他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妻儿寄食于哥哥家中的原因?我想不是,之所以他对北平的秋念念不忘的原因在于他和妻儿在什刹海居住时的幸福快乐、痛失爱子后在内心深处留下的烙印了。

《一个人在途中》是作者于1926年10月5日写于上海的一家旅馆。里面写的不是对北平的秋的思念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叙述了他痛失爱子的悲凄心情和对孩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都念念不忘的原因。

当他在广州得到孩子生病的电报后,匆匆往回赶,到家之夜,一见到门上的白纸条,心里已经跳得忙乱。在苍茫的暮色里赶到哥哥家见到衰病的妻子后,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只好强制悲哀,唯有在回到家关灯就寝时释放内心中的悲痛。从“两人只有紧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气也换不过来,更那里有说一名话的馀裕”。这几句话中四个紧接着的痛哭中看出了他对龙儿的爱和失去他的痛。

“龙儿实是一个填债的儿子,是当乱离困厄的这几年中间,特来安慰我和他娘的愁闷的使者。在东西南北的奔波飘泊,日夜难安,悲苦得不了的时候,只教他笑脸一开,女人和我就可以把一切穷愁丢在脑后”。

这里,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了孩子的可爱和浸透了他的父爱。然而,就在他离开北平在中山大学任教的期间,龙儿在端午节的中午在期盼中因病永远地走了。可他的走,使深爱他的父亲陷入了痛苦的漩涡。在此之余也显露了时代的苦难和社会的历史背景。

“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串枣丢入他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半夜里,老有熟极了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入静,方然入睡,在这样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到的就是滴答的坠枣声。”

前面说的是与妻儿一起时的欢娱心情,笔锋一转,成了失去孩子后与妻子一起时的悲凄情景。语言不多,却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真是大家手笔,千古绝唱之作!我希望,在深秋时熟极了的枣子不要抖落,让地下的孩子永远安息,让世上的父亲不再悲伤!

秋,萧条、成熟的秋,作者眼中清、静,悲凉的秋。在此成熟的季节,总会有很多美妙的语句,更会有令人伤痛泪下的往事。在此就以《秋的心情》为题,略谈作者语言的精、简、美、悲,藉以告慰作者他乡之魂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