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 1和Layer 2协议的不同与共识。
在加密开发者和投资者社区中,“协议”一词是最流行的术语。当然,它流行也有它的道理,每个人都在构建“协议”。可能是这些协议给投资者和开发者们提供了产生回报的方法。
协议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组规则。如果按照定义来说,是不可能投资协议的,因为没有可以投资的对象。加密投资者其实并不投资协议,而是投资于哪些让特定协议能得以运作的稀缺资产。
某些协议的原生资产捕捉了价值,而有些则没有。
我们将从价值捕获的角度来观察Layer 1和Layer 2的协议,并为每个层提出价值捕获框架。
Layer 1的价值捕获
Layer 1代币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保护其区块链免遭51%攻击。
为什么?
在很多加密项目和加密货币的爱好者看来,未来会有几千条链,甚至上百万条链也有可能。一些区块链将会运行相同的协议,例如很多小的区块链使用vanilla ethermint protocol,而其他链运行在自己独有的协议上,例如Solana,Dfinity,Algorand,Ethereum,Bitcoin,Monero等。
但就长期来讲,真正可以持续的区块链是有限的。我们已有证据支持这一假想:已经有13条链遭受到了51%攻击。而且,这些遭受攻击的资产不仅仅是长尾的小资产,它们中有一些较大规模的资产,例如ETC、BTG以及Verge都遭受过51%攻击,这些代币都在当时市值排名前20名时遭受了51%攻击。这些链现在虽然还没有死亡,但举步维艰。不过,它们最终能恢复往日辉煌的概率接近于零。
原因很简单:考虑一下,当用户把自己的财富存储在链上时,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把财富存储在遭受过51%攻击的链中?
让比特币成功的突破不是技术、密码学或分布式系统,而是博弈论。比特币的突破是PoW一致性算法,有了这个算法,矿工们因为维护账本得到新挖比特币的奖励,并且激励机制会驱使不同的矿工按照比特币网络的最佳利益来行事,因为他们要考虑那些自己挖出来的比特币的价值。
通过测量实施51%攻击的成本,我们可以比较区块链的安全性。要实施51%攻击,攻击者需要付出高于链安全预算的成本。我们可以用美元来计算链的安全预算:
安全预算=总网络价值*通胀率+交易费用
请注意,它所计算出来的预算是网络安全的下限值,而不是上限值。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