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老头,5000字呼吁世界和平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老头,老子如果说是第二,那没有人敢排名第一。
1
老子,正式学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古人取名大气,不拘泥。耳朵的耳也能入名字,独特,响亮,难忘。李耳,也就是老子,名满天下,享誉全球,大家都想方设法与他攀上点关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就自称是李耳的几十世嫡孙,所以能当皇帝。
不过李耳确实是资深公务员,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是当时周王室图书馆管理员。春秋时期兼职当老师,不知是不是开的课外培训班的。教了一个叫“孔子”的学生。写了一本书名叫《道德经》的热销书,至今都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书之一。
2
据记载,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国家衰败,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时被粉丝尹喜拦住。尹喜央求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呀!”央求不成,就来硬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著作来!”老子经不起软磨硬泡,加之确实有好多心里话想说,于是他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闭门不出,几天后,洋洋洒洒,五千文,交给尹喜,骑着大青牛,就扬长而去,不知所终。这篇著作就是传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些书名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本书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来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传世本共计5162字。我从10月15日开始,日均一章,从原文到译文,再到故事延伸,仔细认真拜读了一回。
3
我偏向于毛爷爷的评价,这是一本兵书。
翻开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篇的译文是,得以“道”辅佐的君主,不会用武力逞强于天下,用兵导致的结果是往往会得到报应。军队驻扎过的地方,会生出荆棘;战争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因此,善用兵的人,取胜后就会立即停止,不会因获胜而称霸。取胜后不自恃,取胜后不自夸,取胜后不骄傲,靠武力取胜是不得已的事情,取胜后不逞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衰落,这是因为违反“道”的结果,不合于“道”则会很快走向衰落死亡。
老子认为战争是违反“道”的行为,属于“不道”的范畴。人类能够认识并利用宇宙以及自然界的逻辑规律,老子希望人类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与之一起朝着最为和谐的方向良性发展然而战争却破坏了这种良性状态,甚至还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战争是违反“道”的“不道”行为。
第三十一章中,老子接着痛斥战争,“夫佳兵,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为,兵器是一种不吉详的器物,是招人讨厌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使用它的。在古代以左为阳以右为阴,古人有阳生而阴杀之说,因此君子平日以左为贵,但战时指挥战争就以右为贵。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该使用的东西,只是迫不得已才用它。而迫不得已使用兵器时,君子应该是一种淡泊宁静没有贪欲的心理,即使战胜了也不认为是好事。如果认为以武力取胜为美事的话,那就是一种喜欢杀人的贪欲心理。有喜欢杀人这种心理的人,则应该是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野心的。遇到吉祥的事情就崇尚在左方行事,遇到凶残的事情就崇尚在右方行事。因此,朝堂之上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则站在右边,这就是按照治丧的礼仪来行事啊。如果做杀人的凶事太多,就应该哀伤悲泣,获胜了也要用治丧的礼仪处理对待才正确。
老子在反复强调使用兵器武力获得胜利后的态度,其实完全是讲给握有兵权的统治阶级听的。人类要完全消除战争,与统治者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相关的,但当时世界上有太多不懂“道”而且贪欲强烈的无道昏君。老子用心的呼吁,用情的感动,用哲学思想来影响,用自己来教育,希望改变这些贪得无厌的无道昏君们对待战争的采取。
人类要过上自然和谐的生活,只有当无道之人受他的影响真正变得懂“道”,并循“道”而行时才有可能。人类只有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发展进程的内涵才能不断得到丰富,人类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存在时间也才可能得到延长。
4
既然是战争,那么伤亡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人类要延长自己在宇宙自然中的存在时间,战争中死伤的人当然是越少越好。如果因为战争造成哀鸿遍野,人烟绝迹的场面,人类还谈何长久于宇宙天地之间?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又分别着重阐述了他的军事观,他指出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用怎样的策略方法既可以驱人之敌又能避免惨重伤亡局面的出现。
他在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真正懂得指挥的将帅,不会崇尚使用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善于用兵之人,不会盲目冲动的指挥打仗;经常打胜仗的人,往往不与敌人做正面冲突,就能使敌人自己屈服;擅长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温和谦恭。这就可以称为既具有了不争强好胜的品德,也同样具备了发挥别人力量的能力,这便是古来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迎合天意的自然道理。
老子认为“武”“怒”是一种凶残而且猛烈的极端表现。他倡导统帅应该做到“不武”“不怒”,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又应“不争”。这些和他曾阐明的“不以兵强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老子讲用兵作战的道理,通过军事现象中的用兵策略,来进一步阐释他的辩证法思想。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向加,哀者胜矣。”
善于用兵的统帅说过:我用兵不敢主动出击去攻击别人,只是不得已才应战;宁愿退避三舍,也不敢强攻一寸。用兵时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虽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要奋臂,却像无臂可举;虽然大敌当前,却像无敌可打一般;虽有兵器,却像无兵器在握一样。两军对垒时轻敌是最大的灾祸,轻敌就会丧失我胜敌的法宝。因此,势均力敌时,悲愤一方能够取胜。
这是六十九章中军事角度出发,阐述其已退为进的哲学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战争中应处于守方,以守获胜的御敌之道,体现了老子强烈的反战思想,也表明了老子谦退、居下地处世哲学。老子文中的“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已成为后世的兵家常识。就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足球战术中的“防守反击”这种打法,已经成为一种永不过时的经典战术。
5
是不是很受教育?《道德经》里还藏着很多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总之都是要求我们人生哲学以“道德”为纲宗,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念好“道德经”,走好人生路,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自觉成为道德的践行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牢筑道德防线。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越道德红线。
祈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