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学习笔记

养成良好习惯,显式声明UID

2016-09-21  本文已影响14人  Viking_Den

我们编写一个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序列化标志接口)的类, Eclipse马上就会给一个黄色警告:需要增加一个Serial Version ID。为什么要增加?它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有什么用?本章就来解释该问题。

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的目的是为了可持久化,比如网络传输或本地存储,为系统的分布和异构部署提供先决支持条件。若没有序列化,现在我们熟悉的远程调用、对象数据库都不可能存在,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序列化类:

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name属性的getter/setter方法省略*/  
} 

这是一个简单JavaBean,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可以在网络上传输,也可以本地存储然后读取。这里我们以Java消息服务(Java Message Service)方式传递该对象(即通过网络传递一个对象),定义在消息队列中的数据类型为ObjectMessage,首先定义一个消息的生产者(Producer),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Produc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setName("混世魔王");   
           //序列化,保存到磁盘上  
           SerializationUtils.writeObject(person);  
     }  
} 

这里引入了一个工具类SerializationUtils,其作用是对一个类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并存储到硬盘上(模拟网络传输),其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Utils {  
     private static String FILE_NAME = "c:/obj.bin";  
     // 序列化  
     public static void writeObject(Serializable s) {  
        try {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FILE_NAME));  
            oos.writeObject(s);  
            oos.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static Object readObject(){  
        Object obj=null;  
        // 反序列化  
        try {  
            ObjectInput input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_NAME));  
            obj = input.readObject();  
            input.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obj;  
    }  
 
} 

通过对象序列化过程,把一个对象从内存块转化为可传输的数据流,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消息消费者(Consumer)那里,并进行反序列化,生成实例对象,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sum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反序列化  
           Person p = (Person) SerializationUtils.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name="+p.getName());  
     }  
} 

这是一个反序列化过程,也就是对象数据流转换为一个实例对象的过程,其运行后的输出结果为:混世魔王。这太easy了,是的,这就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典型的demo。但此处隐藏着一个问题:如果消息的生产者和消息的消费者所参考的类(Person类)有差异,会出现何种神奇事件?比如:消息生产者中的Person类增加了一个年龄属性,而消费者没有增加该属性。为啥没有增加?!因为这是个分布式部署的应用,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应用部署在何处,特别是通过广播(broadcast)方式发送消息的情况,漏掉一两个订阅者也是很正常的。

在这种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类不一致的情形下,反序列化时会报一个InvalidClassException异常,原因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所对应的类版本发生了变化,JVM不能把数据流转换为实例对象。接着刨根问底:JVM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类版本的呢?

好问题,通过SerialVersionUID,也叫做流标识符(Stream Unique Identifier),即类的版本定义的,它可以显式声明也可以隐式声明。显式声明格式如下: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XXXXXL; 

而隐式声明则是我不声明,你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帮我生成。生成的依据是通过包名、类名、继承关系、非私有的方法和属性,以及参数、返回值等诸多因子计算得出的,极度复杂,基本上计算出来的这个值是唯一的。

serialVersionUID如何生成已经说明了,我们再来看看serialVersionUID的作用。JVM在反序列化时,会比较数据流中的serialVersionUID与类的serialVersionUID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认为类没有发生改变,可以把数据流load为实例对象;如果不相同,对不起,我JVM不干了,抛个异常InvalidClassException给你瞧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校验机制,可以保证一个对象即使在网络或磁盘中“滚过”一次,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完美地实现类的一致性。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特例场景,例如:我的类改变不大,JVM是否可以把我以前的对象反序列化过来?就是依靠显式声明serialVersionUID,向JVM撒谎说“我的类版本没有变更”,如此,我们编写的类就实现了向上兼容。我们修改一下上面的Person类,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55799L;  
     /*其他保持不变*/  
} 

刚开始生产者和消费者持有的Person类版本一致,都是V1.0,某天生产者的Person类版本变更了,增加了一个“年龄”属性,升级为V2.0,而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程序员疏忽、升级时间窗口不同等)消费端的Person还保持为V1.0版本,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5799L;  
     private int age;  
     /*age、name的getter/setter方法省略*/  
} 

此时虽然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的类版本不同,但是显式声明的serialVersionUID相同,反序列化也是可以运行的,所带来的业务问题就是消费端不能读取到新增的业务属性(age属性)而已。

通过此例,我们的反序列化实现了版本向上兼容的功能,使用V1.0版本的应用访问了一个V2.0版本的对象,这无疑提高了代码的健壮性。我们在编写序列化类代码时,随手加上serialVersionUID字段,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工作量,但它却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异乎寻常的作用。

注意 显式声明serialVersionUID可以避免对象不一致,但尽量不要以这种方式向JVM“撒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