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01|孔子的光辉
孔子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进取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圣人之所人成为圣人,总是会比小人高明得多。
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死亡。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他还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于是,回顾自己的一生,孔子给自己作了这样的总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传弟子记载其言行的书,对于这样一个一生总结,似乎应当放在《论语》的最后,既是先生一生的总结,又是这部书的总结。然而,孔子的弟子们却把它编在了《论语》的第二篇即《为政》篇。
“学而”“为政”,正是儒门的主要思想之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很好地说明了这两者的关系。这句话是子夏说的,并不是孔子。
不管是从政也好,还是经商也好,还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也好,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当然,信奉宗教者可以不走这个路子。
一个人的人生应当这样度过:十来岁开始学习知识,获得人生本领;等到三十岁时,一个信仰(宗教或者主义)三个观基本确立,家庭、事业基本稳定;等到四十岁,人间世的一些事情该明白的应该都明白了,一些道理该懂的应该都懂了,遇到问题不再有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明白人的命运都是上天赋予的,只要遵循天命即可;六十岁的时候,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明白你的心思,即使再深奥的道理还有什么秘密吗?七十岁,人生便进入自由境界了,还有什么能让我生气或者郁闷的问题吗?
总之,四十岁之前,人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总是要努力的。特别是年轻人,体格健壮,精神充沛,正是学习知识、创业的大好时机。只有知识增加、本领增强,才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再有烦恼。孔子也说: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辈或后代会超过前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样的人生,也成为中国两千年来士人君子乃至普通老百姓的人生范式。
当然,现实总是很骨感,任何事情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人生之路也不都是那么完美。三十岁之前,信仰不行,“三观”不立,事业、家庭无成的大有人在。如果四十、五十岁如果还默默无闻,那“斯亦不足畏也已”。特别是如果“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孔子的光辉,不仅在于为我们的生命路径提供了范本,更在于为实现这种人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孔子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后来,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概念,形成了儒家“五常”,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创立并经其后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主要的思想和文化基因,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民族凝聚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因。
在社会动荡和转型的关键时刻,当由于人们的短视而主动抛弃了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奉行不适宜的拿来主义,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外来思想置换了中国人的基因而使人们变得无所适从,当各种社会问题出现而人们无可奈何的时候,回头去重新学习那个伟大的人物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无疑是件好事。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