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效应》——信息技术改变了什么?
过去我们会用年龄划分代际,比如10到15年是一个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社会的文化和技术比较相似,会形成相近的价值观。
我们正在经历着技术隐形化,不仅仅消除了技术屏障,也弱化了文化、教育背景和社会阶层的屏障。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把个体的价值最大化。
因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用这些新科技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比如,现在的手机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对方。而对于70后、80后的人来说,第一次接触的聊天软件大多是QQ,想聊天得先学会打字,视频通话,需要给电脑配上摄像头和麦,这些都是有准入门槛的,就比较容易产生代际、圈层。
而在时至今日的95后身上,体现的却越来越不明显,比较清晰的代际和圈层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细化的小圈子,有相同爱好的人组成一个兴趣组,甚至打破了年龄界限。
利用网络,现在的教学不一定在学校里,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可汗学院把世界名校的课程制作成网络公开课,供人们学习,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碎片化时间给自己“充电”。中学生可以通过 3D 打印,制作出精密的科研模型。
每个人都可以足不出户订外卖,出门有打车软件,不同年龄的人玩着同一款王者荣耀,我们享受着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不断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而95后是新技术的原住民,被新技术影响的程度更深,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已。
那么这一代际的人特点和偏好是什么呢?
第一个偏好是,追求层次更丰富的体验。我们以前在餐馆里吃饭要求份量足、味道好、环境卫生。现在的饭店要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店,装修风格要适合拍照、打卡、拔草。除了满足口味的需求,还要让顾客完成发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的功能。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人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丰富的体验。
第二个偏好叫标签偏好。我们在购买某一个产品时,不再关注它的品牌。而是这件产品能给我们贴上一个什么样的标签,用它代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这几年传统文化兴起,有一部分人喜欢穿汉服、学古礼,志趣相投的人就会聚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同类比广告、比明星更可靠。
第三个偏好叫做表达直接化。也就是,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面试官正在面试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面试官问,“你不是985的啊?”大学生回答,“不是,我是一本”。面试官说,“我们只录用985的,对不起”。大学生反问,“简历上写的清清楚楚,你们为什么不看清楚再面试,这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嘛”?怼完,转身就走。还有王一博,人送外号“话题终结者”,导演跟他讲,“今天赏花只有你一个人,其他嘉宾都没有来,怎么办?”王一博说,“你们不是人嘛?”他们在表达上简单直接,不考虑别人感受,想说就说。
第四个偏好是确定性。也就是,对确定性的要求非常高,对错误的容忍度非常低。95后对技术的要求特别高,他们很难容忍响应迟钝,反应慢的技术。手机不能慢,软件不能卡。一旦有这些情况发生,他们就会放弃这项技术,换手机、卸载软件。
当然,对于商家来讲光凭玩概念,在短时期内吸引注意力。要想真正获得认同,几乎不可能的。比如,去年比较流行的摔碗酒,火爆的时候,大家排着队喝酒摔碗,店门前堆了好多摔碎的瓷碗,今年据说好多关门大吉了。
对于我们来讲,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为了解90、95、00、20后在想什么,跟上他们的步伐。知道自己在这个美好时代,如何过自己的人生,不能人未老,已古板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