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幸婚姻没人关注,剩女却遭遇诸多讽刺?
几乎每天上网,都能看到关于剩女的各种言论。有抨击的,有讽刺的,有认同的,也有鼓励的。不知从何时开始,有关剩女的话题便层出不穷。
关于剩女,最初的印象,来自十多年前一部《粉红女郎》,刘若英简直把“结婚狂”演活了。当年尚在读中学的我,感觉这种做法太莫名其妙了,剧中的方小萍不过才28岁,为了结婚这么拼,至于么?与之精彩反衬的“万人迷”,一套套关于男女的精辟言论把大家说得一愣一愣的,捧腹大笑之余,亦深以为然,虽然年纪尚轻的我仍觉得“万人迷”说得太过于偏激。
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是没半分自主权的,并与孝道绑在一起,在这顶大帽子下,谁若是婚前有了心仪之人最后却不得在一起,只能暗自心伤悲哀一生,除非转而爱上了结婚对象。
在近代推翻中国封建社会之时,就把男女平等作为一个建设新社会的口号,时至今日是否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古往今来,人们的每次改革进步,都会遇到传统保守派的诸多阻拦。中国女性历经几千年的抗争,才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不能读书识字的社会,进步到社会终于面向大众开办女子学院,再到现在,至少保证了义务教育。今天,几乎小到公司,大到国家机关,真正的高层里几乎清一色的男性,也引发了女性是否不如男性的争论,但不管如何,在很多方面女性不仅与男性相比毫不逊色,甚至优于男性,人们似乎也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
古代的婚姻里,女子一旦嫁作人妇,就是辛勤一生,并且在家中是毫无地位感的,哪怕大户人家的正室亦未能根本改变。“出嫁从夫”以及家中的公婆压顶,传统女子不敢也不能为自己争取哪怕一点点权力,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让古代女子也没有任何说话的资本与底气。一篇《孔雀东南飞》,道尽多少古代少妇的心酸。而刘兰芝还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如若女子再遇到丈夫不爱,人生何来希望?
今天的社会,剩女的出现很多人提到了是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受教育的提升,意味着有能力、有思想,不用再逆来顺受,如若婚姻并非自己想要的,以至少能养活自己的能力来说,又何苦进入到一段可怕的婚姻里受罪?
社会发展得太快,在终于从制度上根本解决了男性三妻四妾的问题后,现代女子婚后还会面临“斗小三”的可能性,并且关于家暴的伤害偶尔还能在新闻里见到,更别提现代女性与婆婆各种斗智斗勇。即便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新时代里对女性的要求里面,还包括了必须一起还房贷,何况无论在什么时代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 说话的底气都会弱上几分。
正是由于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相比,今天的人们已经把吃饱饭的基本需要上升到了精神需求,对待伴侣的要求从以前的柴米油盐相伴进化到了今天要求精神相伴,即灵魂伴侣!这想法上迈出的一小步,难度却不止上升了千万个台阶,因为搭伙吃饭容易,能够实现精神共振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其实如果稍微用心便能发现,很多已婚人士,心里未必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与伴侣相处未必就是快乐的。但结婚如同老一辈逼婚者所说的,是人生必经之路,正是由于这个想法,不管心里多么不情愿,绝大部分人还是踏入了围墙里,掩盖了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凡是需要夫妻一同出席的场合,这些夫妻肯定是感情融洽幸福美满的,但回家后关起门来的情况,只有自己知道。
可是这些貌合神离的婚姻,人们都不愿关注甚至都选择性无视,一直紧盯着剩女不放。是剩女挑战了传统的“人生必经之路”,还是挑战了至今残留的男权社会思想?这些不得而知,但剩女们面对的,往往不是自己何时遇到良人,而是来自身边人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恶意,不管已婚未婚,好像谁都可以说几句骂几句,以此释放内心深藏的可憎面目。
正是因为教育的提升,大部分的所谓剩女都不是傻瓜。毕竟真正的不婚族不多,如果一段婚姻是适合自己走进的,对爱情与婚姻充满憧憬的女子仍旧会义无反顾的进入围城。但如若一段婚姻明显的不适合自己,精神与能力双重提升的女子,也不愿如同古代社会的女子一样逆来顺受、任人揉捏。
而对剩女诸多抨击、讽刺充满恶意的声音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各个年龄的男士,尤其以屌丝居多。男女思维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无法理解和认同剩女的选择,何况女性在中国社会里从来就处于劣势,骤然的以不结婚为不如意婚姻作无声反击,好像击中了许多人的痛处。
有人说,剩女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可以看一下结婚率出奇低的北欧社会,在那里,没有“剩女”这个词语,没人会对结婚与否保持如此高的关注度,但是经济发达、福利丰厚、环境怡人,而正是对爱情的高度重视,人们即便不结婚,幸福指数依旧在全球高企。
在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思想进步的女性,与传统思想的对抗,必然会出现一大波关于剩女的各种言论。但社会必定是顺着进步的潮流发展的,随着我们中国国力愈来愈强盛,思想愈来愈进步,人们也会对于这样的现象多了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