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读书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读书定义为最高尚的行为。并且关于读书有益的溢美之词句,也是多而且有份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尽管如此,一些人仍旧开不了窍,仍旧不买账!
整天喊读书无用论。有时间刷朋友圈吐槽生活无聊,却没时间翻开书看一页,甚至义正言辞地说,网上啥都有,查就成了,读书做什么,又不用考试。
是的,读书不等于考试,阅读也没必要很功利啊。现在网络发达,的确搜索引擎很便利,可以轻易获取知识,让人养成一种依赖,因此也注定了思想的肤浅。只有你的思想和精神达到一定深度了,利用网络知识作为参考才最有效率。
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不到一定量就做不到有深度,有见地。
今天,我又翻到这本书,又翻到这个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同班的另一个男生,被陶行知制止。他嘱咐这个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已在。陶行知笑着掏出一颗糖果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男生意外地接过了糖果。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在他的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应该奖励。"男生更觉意外。这时,陶行知又掏出来第三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男生感动至极,流着泪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掏出来第四颗糖果递给这个学生说:“你正确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果。我没有更多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四颗糖一颗心,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这不仅仅启示教育范畴,这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吗,每一个人都能感到宽容、爱与温暖。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我读到了耕读之道,记下来分享于此:耕读之道,无需远求,蜜蜂可作师表。先学着找到好书,采得优质花粉。自己须有蜜囊,更须养成转化能力,用足时间,化粉为蜜。成蜜后,不急不躁,蒸发水分,浓缩蜜体,直到完全成熟。
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