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四)

2019-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明若兰

脏腑关系

脏与腑是五脏六腑的简称。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还有心包,也属于脏的范围,而附属于心。

脏与腑是阴阳表里的关系。五脏属里为阴,是贮藏精、气、血、津液的;六腑属表为阳,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主。


一、肝与胆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人的谋虑和判断力,不是取决于胆气的强弱,而是和肝脏有一定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相关,有主决断的能力,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状,认为是胆气虚所致。

古人常从胆治疗。如胆火旺盛,多有肝阳偏亢现象。故多急躁易怒;胆气不足,多有肝气偏衰的现象。其人多惊怯懒言。在治疗用药上,平肝的药,很多都可以泄胆火,泄胆火的药,很多也可以平肝。  


二、脾与胃

脾和胃在经脉循行上相为表里的关系;在功能上,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有相互依赖关系。在性能上,脾为阴脏,为为阳脏,脾为湿土恶湿而喜燥;胃为燥土恶燥而喜润,脾气以上升为顺,胃气以下降为顺,相互相成,协调平衡,相互影响。

如脾不运化,则胃不能纳,胃不能腐熟水谷,则脾不能运行。如脾虚湿聚,则困遏胃阳,产生中满腹胀,胃不思纳等症。如胃实燥热,则消烁脾之津液,产生脾津无法上润,而口干舌燥等症。病理上相互影响,有些症候,仍需要加以区别,如呕吐,一般是胃气失降,上逆所致;如泄泻是脾失健运,而下陷为病。


三、肺与大肠

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

1.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则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

2.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


四、肾与膀胱

膀胱属足太阳经脉,跟肾足少阴经脉相为表里。生理上,津液能够变成小便,是与肾的气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故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虽主为膀胱失常,但有时也与肾气虚弱或命火不足有关,宜补益肾气,或以补命门着手,才能收获良效。


五、心与小肠

心为脏,故属阴,小肠为腑,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


六、心包与三焦

心包和三焦在功能上是表里相通,密切配合的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