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一书对自己的触动
昨天立下了2019年的第一个flag,也顺利的看完了两本书。按照之前的想法,本来要将《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整理出来。
可是,且慢。今天是周几?幸福是什么?今天是周三,关于幸福是什么的课题,首先要搞明白,在幸福与否的价值体系上,如何分类?
作者按照利益(当下和未来)、损害两个变量,设置成参照系,进而将所有人分布在四个象限中:感悟幸福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忙碌奔波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将四个象限简单进行一个描述。
享乐主义型:为现在的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虚无主义型: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感悟幸福型:不但能够享受当下的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其中,感悟幸福型是作者认为的最高阶的存在,而且一定是人类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读书识字,说到底是为了自己。浅谈两句个人的感悟。
分析自己,应该是属于忙碌奔波型的行列。一位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在一座城市中间,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后来,在工作上,自认兢兢业业,是一位较为优秀的员工,最少,自我评价是这样。
而最终的结果,可是一切向好?
答案显而易见,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公司发展与内心诉求,存在巨大的撕裂,且在撕裂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不可调和。之前更多的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默默的付出,在积极的努力。随着思路的不断拓展,格局的持续提升,矛盾愈发的不可调和,甚至连缓解都成为极难的事情。
寻找那份真正感兴趣的工作,不管是创业还是调整,必须要加快脚步了。
《幸福的方法》里面写到: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这句话,我高度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