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可学”与“不可学”

2020-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5c7dc5269e5e

文/杨军辉

那时参加工作才不到四年,在偌大的西安师范礼堂,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示范课《再见了,亲人》。

名师对我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回到学校,窦老师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畔。“大嫂,停下您送别的脚步吧!”原来,朗读可以这样有魔力使人入情入境!我尝试模仿窦老师朗读,还买来了《跟窦桂梅老师学朗读》一书。我的朗读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课堂上为什么要朗读,哪些课文适合朗读,我没有深思。

学窦老师,我如痴如醉。《宋定伯卖鬼》一课,窦老师改编了歌词:“你也说志怪,我也说志怪……”《晏子使楚》,窦老师在课堂结束唱起了“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段时间,我暗中练习唱歌,以期在课堂精彩绽放。

王君老师讲《观刈麦》,配乐朗诵令人潸然泪下。想方设法找到这个音乐,名为二胡曲《长相思》,整天听着,配乐朗诵着,三月不知肉味!我以为这样就算上好语文课!

我校有位优秀语文老师,特别能画,板书几乎都是一幅画,学《背影》画一个背影,学《与朱元思书》画一本书。我教《古井》就画口水井,教《丰碑》就画个石碑,竟然得到了好评!

……

我以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上好语文课。我以为,这样就可以教好语文。有七八年的时间,也就在这样的水平徘徊。自己没有成长,却全然不知。

学名师无可厚非。但是,再也不能那样学!下面,我以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为例,先来谈谈名师的“不可学”。

王老师的这堂课有这样几个令人神往的教学活动:

1.配乐朗诵。第一次是“师生轮读”,音乐响起,师引导:“我离开西湖已经整整28年了,但是西湖没有一日不来到我的梦里,在梦里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晚上。”学生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第二次在结束部分,教师配乐朗诵全文。

2.书法展示。第二次配乐范读时,幻灯片中展示王老师手书《湖心亭看雪》,楷书字体,娟秀而遒劲。这个时代,使用钢笔者寥寥,无论毛笔。王老师的书法令人震撼,相信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3.诗歌创作。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步步完成了板书,并且是一首诗:“看雪湖心亭,独游天地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

美哉!妙哉!王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语文,名副其实,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自豪。但是,我要泼一泼众位的冷水:这些,暂时是不能学的!第一,这些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范畴。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回去也写书法、写诗歌、配乐朗诵?不,我们可能学不会。基本功主要靠练,长年累月,可能才有些许进步。有一次赛教我当评委,一位老师讲《五柳先生传》,末了写首诗,诗本身就不像诗,他也不知道展示这首诗的目的,显得很蹩脚。第二,这些教学行为都充满了个性色彩。“共性”可以学,“个性"深深地打上了个人色彩,与个人的阅历、学识、性格等有关,怎么学?如果学,势必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向名师学什么?我说三个关键词:

热爱。名师,无一不是热爱教育事业,视事业为生命的。窦桂梅老师为教语文,痴心不改,几经波折;王崧舟老师奔丧回家,静静的深夜,升腾起一节课的设计;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海沉浮,却道天凉好个秋!

勤奋。语文老师更需要读书写作,无需赘述。名师都有广博的人文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当无异议。比如,肖培东老师大学时代就博览群书,如今他引领语文教坛,更是不停阅读,笔耕不辍。

理论。听名师的课,我们要分析,找到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听课,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教这个不教那个?为什么这样教而不那样教?然后将“理论”在课堂中实践,而不是将“行为”在课堂上复制。只有这样做,教学才能心中有数,眉目清晰。如此,课堂才会有点滴进步。

我以前上课,有时候还算精彩,那是歪打正着;大多数时候上得很无聊,归于失败,这是有过惨痛教训的。我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愿诸君都能去思考名师的“可学”与“不可学”,从而进入专业成长的大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