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万达帝国缔造者的创业史!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汇313

导读:商界大佬成为传奇,靠的是怎样的智慧与手段?他们的创业之路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与机遇?在这里石公子不和你谈成功学,来看看大佬们的发迹史!

1954年,王健林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就像那个年代里千千万万人一样,他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同。

15岁那年,在老红军父亲的影响下他选择了参军,开始了17年的军旅生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纪,他在鸭绿江边当过侦察兵、在学院大队当过参谋、在宣传处当过干事、在管理处当过副处长。

从军期间王健林不忘进修,在辽宁大学获得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这也为他日后经历埋下了伏笔。

不难看出,王健林在部队的发展是很乐观的。那么原本应该在军队继续走下去的他,为何突然选择从商了呢?

王健林在后来的采访中也透露到:当年下海经商成风,每个人都梦想着自己可以成为万元户。他觉得自己的能力是没问题的,于是就转行了。

转行后的王健林来到了万达的前身,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既没项目又没钱。为了可以拿到一点指标,他每天都去找市领导批文件。

最后市领导实在不耐烦就故意给他出了个难题:“想开发没问题,就把政府北边的地给你开发吧!”

王健林好不容易拿到的指标,其实是所有公司都不愿意接手的烂摊子。市政府北边的居民楼非常破旧,并且基础设施情况恶劣,十分影响市容。

政府想快速对其进行改造,可是成本过高没有公司敢做。当时大连最好的房子才一千多一平,而这块居民楼改造的成本就需要一千二一平。

明明是赔钱的生意,王健林却一意孤行,坚持要干!他告诉同事:“开发公司一定要敢开,才会发!”

事实证明王健林的决定是正确的,最后他把改造的房子卖出了一千五一平的高价,并且被一抢而空。之所以会这么抢手,王健林没少想法子。

当时中国的房子客厅都没有窗户 ,所以他就大胆搞了个带窗户的明厅。还给每一户都做了独立厕所,这在当时可是县处级以上的干部才享受的待遇。

做了一系列创新后,房子的价值也随之涨了上来。所以最后王健林不仅没有赔钱,还赚到了第一桶金——1000万。赚别人不敢赚的钱,很快王健林就在大连打下了一片天地。

这个世界上不会有莫名其妙的成功,但是王健林却很低调的认为自己不过是运气好,碰上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红利。

从事不动产的基本都赚了钱,不过自己早行动了几年加上执行力强一点,就做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这句话的口气让人不禁想起“一亿小目标”。

当一座万达广场就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商业综合体成了品牌,王健林的房地产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他突然加入了看似风光却高风险的娱乐产业。

2003年王健林的购物中心需要电影院,想找一个合适的公司进行打理。结果国内国外的公司都找了也没谈下来,因为当时中国每年的电影票房太低了,一亿美元左右。没人相信,这个行业可以赚钱。

但是因为购物中心的崛起,王健林已经建起了十几个电影院。投入了很多的电影院即将营业出现了无人管理的情况,王健林被迫踏进了影视行业。

入行后连续几年,王健林都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但中国电影“黄金十年”的到来,一下迎来了行业产值的高速增长。

王健林发现这个行业利润很高,而且市场盈利比率也很高。所以他从被动的不自觉的转为了主动的自觉的做大娱乐业。

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运气还是实力。现在我们在万达王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庞大的产业群:房地产开发、电影产业链、旅游产业链、高科技文化产业链、消费产业链、体育产业、金融,还有以万达广场为平台的o2o。

从王健林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去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首先是要勤奋,不管怎么说,总是勤奋者最容易成功。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一定要勤奋。

其次就是要足够聪明,要有智慧。你光是勤奋,如果智慧不够,判断力不够,也很难成功;当然要是能有幸运女神的眷顾那就最好不过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