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练声加入新计划 储备育儿知识
在本周(4.16-4.23)我结束了科学发声训练的打卡,开启了新一轮的打卡;在育儿方面继续储备知识,不断学习。
总结科学发声 加入声入人心计划
在28天的科学发声训练中,逐步掌握如何抓两头放中间,要用上横膈肌和口腔的力量,放松喉咙。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注意锻炼横膈肌,每天都有一定的练习量以保证横膈肌酸胀。二是放松喉咙,这是我受益最快的,也是意想不到的缺点。三是口腔唇舌要发力,我录音后发现我口腔力度不够,声音没有沿着硬腭中纵线出来,或者字头咬字无力。所以除了锻炼口腔之外,还需要注意字音问题。四是,讲究节奏,而我以前并未注意到,要么节奏均匀稳定,要么从高到低,要么从低到高等。我觉得,控制好节奏,发声器官调动才能更加灵活。五是,要学会共鸣腔体的灵活运用。我胸腔共鸣时容易压声音,口腔共鸣时容易忽略胸腔共鸣,因此要学会协调不同腔体,来达到想要的表达效果。
结束了科学发声训练计划后,立即开启了声入人心计划,学习声音情感表现力。这几天主要是学习声音情感变化,音高音强的区别,虚实声的不同。虽然练习材料内容不多,但都能很好的体现这些情感表现要素。诸如20个字《静夜思》的情感从抬头到低头的变化,从高音到低音的处理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波澜起伏。音高主要是类似声乐的1-7的台阶变化,而音强是同一个声音高度,气流强弱不同引起的声音高低变化等。
储备如何启蒙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育儿方面,娃的对捏还不是很自如,这个真的需要耐心引导,有好几次都要怀疑自己了,但是请相信孩子是还没准备好,除了反思自己哪些环节做的不好外进行改进,还请多给与尝试机会,总有一天他能很好的掌握的。
同时学习储备知识,主要是学习感知力模块下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重要性如下:是第一学习力,粗心的本质是细致观察不够;观察力是思维加速器,探索欲的土壤是“看到”;观察力是生活接收器,“看到”是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前提。
那么如何对观察力进行启蒙呢?首先,要让充分挖掘孩子自带的“工具”——五感,在生活中处处运用。至此,我也才明白,老师在前面课程提到的要打通全感官的原因。明白了自带工具外,还要引入其他“工具”,比如用望远镜、显微镜和照相机等方式,来激发孩子更好的观察。第二,解读自带工具的使用,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看到,并表述出来,不但是自己理解了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给孩子语言表述打下基础,还能解锁自带工具的使用,一举多得。第三,要提供良好的观察方法,比如有条理的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等,或者抓大放小地看,从主要特征到次要,从整理到局部。第四,可以提出观察任务,比如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活的和不活的;观察28天月亮的变化,观察种子的变化或者公园里的变化。充分运用起来。其实,这也是涉及观察的坚持性,坚持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乐趣且有成果。
锻炼观察力主要要从培养兴趣、激发欲望、创造条件地进行,可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提问开始,对其喜欢地进行再延伸,多走出去,接触多种场景等。
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其培养途径有假装游戏和画画等创作。原来,办家家在外人看来很幼稚,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并不简单。它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因为需要运用综合能力,包括表达。办家家,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世界,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帮助孩子系统思维等综合能力。只有明白了其重要性,才能够在生活中充分调动起这个游戏的积极性和有趣性。这个假装游戏有个里程碑,1岁就可以进行自我扮演,引导的关键在于和生活相关的,只需要一个动作就可完成,比如抱娃娃,喝奶瓶等,需要引入相关的玩具娃娃、奶瓶、浴缸勺子等。到了1岁半,就可进行简单扮演,也是和生活相关,可进行一两个动作了,第一阶段的玩具、水果切切乐等;2岁时可进行熟悉情景扮演,可通过鼓励故事型讲述,可在既有扮演上加上一两点新意;2岁半以后,就可进行不熟悉场景扮演,可引入全新生活场景,进行全新的生活体验扮演。
在创造力方面,要激发其创作灵感,要懂得夸孩子的作品。如何夸很重要。以下是几个夸奖点:夸艺术元素(点、线)、夸色彩变化、夸作画过程、聆听孩子作画的故事。(关于作画,了解的比较多,这里不展开)。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重要。因此在每天坚持学点知识外,逐步整理成框架,以备后续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