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朗读
前几个月,我写了三篇《你敢不敢大声朗读》,是公众号中持续30天的大声朗读记录,以及关于朗读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思索合在一起,编组成三文发出来。过后,我发现没有什么反响,还好,我一直说着只为了自己而写,不然多少是会有些气馁的。
斧正堂·图画13905947956今天,再给自己一次复盘,我为什么要朗读呢?
01.
主要原因,是我说出的普通话是莆仙方言的普通话,这种远古语言口音所讲的普通话,在全国成了一种特色音,莆田人只要一张口,人家就知道是哪里的。莆仙远古方言口语作为一种沟通语言,在现代是无法是得到推广的,当然也吸引不了人,只能是在本土局部得到运用。莆田电视台里有一个光头的本地方言主持人,开了一个节目叫秋生讲古,他现在在莆田成为了明星。
很显然,标准化和国际化是时代的潮流,已经被滔滔的历史洪水抛却的莆仙方言,是不可能再回到语言标准化中的。莆仙语言已经渐渐成了语言化石。
因为母语是不可选择的,无可选择的母语,也没有好与坏之分。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出生,所以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母语。我们要感谢母语,任何人的母语都带有ta存在于历史时代的基因,都溶入了历史发展的特点在里面。任何的语言的声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02.
我为什么要朗读?回想当初是什么引起开始朗读训练。2004年,看电视时,李默然接受一次采访,他说自己坚持了五年,每天30分钟吹气训练法,才练就了他的声音特点。那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右手伸直,手指夹着纸条向上,每次呼吸吹气都要吹动到纸条。这个方法,李黙然也是听别人说的,用这种练习可以达到练就丹田之气,坚持了五年之后,李黙然觉得自己声音确实得到了改变。我是看了节目后,开始了大声朗读训练,没有人教,只是拿起一本《纪伯伦散文诗全集》,开始读,这本书大概有400页,我当时想,每天坚持大声朗读一页,一年365天就可以把400页读得完。刚开始读的时候,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因为之前没有练习过大声朗读,所以就是碰到了陌生字,也不会去过于较真,就一瞥而放过了。因为大声朗读,遇上不认识的字,就没办法模棱两可了。这就像是遇见一个人,你忘记了他的名字,就不敢大声地问候对方一样。
大声朗读的第一阶段,解决了我对难字的认读问题,每天把读到的难字先圈起来,完了之后,抄到一个记录本上,类似于做错题集一样,然后查字典,再把拼音注写到诗集书上。把小本子放在口袋里,平时一有空就掏出小本来看看,读读,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不断地读,难字的数量就渐渐 少了。大概在整本书朗读了两三遍后,书上的注音多了,朗读起来更流畅了。随着后来不断地读着读着,喜欢朗读了,那本诗集不用一年就读完了一遍。难字就在那段时间里渐渐地解决了。
在大声朗读逐渐而入的过程中,也练就了自己的眼睛,口腔等人体功能的逐步协调起来。慢慢地,我读一篇文章,只要是不太难的,一拿到手,眼睛一瞧,就开始读,不怎么会读破句了,基本上能够把一个句子,一篇文章完整读出来。而且,朗读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长。这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声朗读练习以后,才得到的。回想,以前那些语文老师总是说着课后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如何才能练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们都没有说到位。
再继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以后,我感觉自己的语感也渐渐有了。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其实就是口腔肌肉的习惯,或是语言思维的一种习惯。如果说,一个句子通过大声朗读出来,读得怪怪的,那么其中的感情就是不顺畅。通过朗读感觉到了语感不顺畅的时候,要么是我们刚刚接触到某一种表达方式,而如果是按正常的表达方式,一个句子,或是一段话,读起来怪怪的,感觉不对,那么这种感觉就是语感。语感不对,那么这句话里面肯定有毛病。后来,我慢慢知道了,大声朗读就是修改文章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斧正堂·图画1390594795603.
在践行着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我回想到一位老师,福建省教育领域的一位著名老师,张文质先生。有一次,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他平时都是把自己写出来文字,读了三十遍以后,才公示于世人。
我早期写文字,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张老师的这一点,原因是我那时候没有语感,就算是读了三十遍,读来读去,仍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出来。因为我的母语是说本地话,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本地方言是没有文字的,我们的语言被中国人戏称为“阿骚讲无字”,其实,我们的方言是有文字的,只不过那是遥远时代的汉字。现在普通话是音字词句段篇已经形成了完整一套的语言学。
当时,张文质老师曾经给予我比较高的评价,他认为我将来在文字上,肯定会有所突破的。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在文字上都没有什么动静出来,这让我真的感觉有些对不起张老师。我还记得,他当时评价我写的文字是:横空出世,泥沙俱下。我现在回顾十几年前自己写的文字,感觉到张老师的评价确实是恰到其处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的我,语感没有练就,也没有把自己的文字,拿起来大声朗读,进行好好地修改。还好,我的文字有情感的,但是我是用我的方言语感之情,传递出我的思想,别人实在是难以接受与感受得到的。
语感,对于母语是普通话,或是习惯于普通话说话的人们来说,语感就是空气。我早年写的文字,对于生活在普通话语感空气中的人们,看到我的文字,一定是云里雾里,一定是泥沙俱下的感觉。还好的是,我的文字里面,有一种力量,那就是横空出世无所畏惧的力量。
后来,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没有继续在文字上面了,我离开了语言文字。当然,离开了之后,也不是说就停止了。因为人的成长是不会停止的,即使我们主观地想停止,也不可能停止。天地之间给予的时间,在给予别人成长的同时,也给予我的成长,只不过,成长落在不同人身上,呈现出来的色与形不一样。此后间的八年,我的思维都投入到行动之中,那八年时间里,朗读,写字,读书,都暂时地搁置与停顿了。
斧正堂·图画1390594795604.
恢复朗读是2017年开始的事,现在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
恢复朗读后的朗读,和十几年前的朗读,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就是现在一边朗读,一边运用手机进行录音。十几年前,我朗读的时候,当时的科技也可以提供录音,只是我生活在边缘地带,无法很方便运用科技进行录音。声音作为一种物质,TA的特点是很容易消失在空中,我们发出的声音得不到回音,我们说出的语言没有得到回应,就很难产生内心的冲击感。2017年,我开始朗读,智能手机遍地都是,4G,WiFi等等都已经比十几年前进步多了。这个时候,我朗读了之后,不但可以给自己听,也可以发给学生听,还可以发布到网络上让世界上的人听到。
我在斧正堂公众号中写了三篇的《你敢不敢大声朗读》所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现在仍然保持着日常大声朗读的训练,为什么要保持呢?因为,语感的存在必须长期坚持练习,口腔的肌肉训练,让腮帮子朗读,这是莫言在《朗读与呐喊》一文中反复讲到的,他的语言学习秘诀。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之间都是说本地话,所以我们的口腔肌肉遗传,没有遗传着普通话语感神经群。当然,不同语言的遗传是否造成口腔骨骼的变化,有待专业人士的研究,但是,不同语言的遗传跟口腔肌肉运动,肯定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现在通过日常朗读训练而获得的语感,主要目的是为了写字记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连写字都已经得到了改变。快手抖音的视频直播,微信语音的方便使用,让人们渐渐地不愿写字了。文字表达,是文以载道的,语音,视频也是可以承载着道。前几天,在老鸭个人公号的视频里,唐师曾这位北大出来的著名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辈子都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世界战争前沿状态的记者,现在也都是用视频直接表达了。我的声音和唐师曾比起来,那是要差的多了。但是,作为我个人发出某些感觉感受的声音,仍然可以通过文字来表现,会更好些。唐师曾是名人,他一出生就是在北京,他的语言是有优势的。我不是名人,也不太可能会成为名人,但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即将到来的5G时代,给了所有人,随时发出自己文字和声音的平台与机会,这也是我为什么大声朗读的另一个原因。
斧正堂·图画1390594795605.
朗读是为了更好的写字,朗读是为了让我写的字和我说出来的声音,别人能够知道,在“横空出世泥沙俱下”的时候,能够听明白我发出的声音里所表达的意思。
科技不断发展,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发出一些声音。人活着,如果没有发出声音,那就是销声匿迹。声音没有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痕迹也找不到了。每个人活着,都想着要留下一些痕迹,在这个世界上。
2018年10月16日写于斧正堂
(文中图画来自斧正堂图画㾿,电话微信13905947956:手绘油画,精印油画,照片精印,画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