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不是双一流大学。
/01/
我的母校,不是双一流大学。
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42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这个名单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985、211工程,但事实上所有985学校都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名单,而大多数211学校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高校名单。依然还是行政扶持和干预的老套路。
“双一流”大学名单公布,在大家纷纷扼腕叹息没有自己的母校时,有网友调侃道,“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里面的凉茶依旧难喝”,虽然这是网友的解嘲,但也不难看出其中的失落。
甚至于名单刚公布时,间接的创造了一个新词语出来:“四非f4院校”,非985,非211,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
有人概括音乐圈的鄙视链大概是这样:摇滚>嘻哈>民谣>流行音乐>“非主流”音乐。
其实放在大学圈,这样的鄙视链依然存在:985>211>普本>私本>专科。
甚至连上个厕所,折纸的都要被不折纸的鄙视。
现在基本充斥的风气是研究生瞧不起本科生,本科生瞧不起专科生,985、211瞧不起普本,普本瞧不起私本,建立在学科教育上的优越感,可这和纸上谈兵又有什么区别?
/02/
母校情节很有意思,即使你在外人面前吐槽一万句自己的母校,从师资师德讲到校园环境,再到校风校训,也听不得别人说自己的母校半点儿不好。
深处“四非院校”的学生若是听见他人瞧不起自己的学校,总是习惯性地上去争论一番,心虚地证明自己的母校其实是可以配得上211这个称谓的。
“当年评选的时候,离双一流近在咫尺,因为xx方面出了点状况,倒在最后一步,遗憾地与双一流失之交臂。”
“‘四非f4院校’又怎样,再牛逼的大学也充斥着堕落,再不济的大学也存在着上进。”
“据我所知,我们母校的校友谁谁谁就很厉害,别人毕业都在忙着找工作,但他还没毕业,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互联网大牛就已经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我们不乏从非名校里走出来的人才,BAT创始人里,除李彦宏为北大高材生,其他两位都非双一流大学,马云杭州师大,马化腾深圳大学。
但从概率上来说,名校毕业的绝大多数要比非一流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力更高,发展更好,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些国企名企的HR会把非一流院校毕业生的简历看也不看就丢垃圾桶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优秀的人,可以去更优秀的平台,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刘同所说,我们上大学的目的,在于遇见和你一样优秀的人,然后你们一起,发光发热。
/03/
从来没有你的母校配不上你,只有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母校。
你当年付出了多少努力,和你同处一群学校的人基本上和你付出了同等程度的努力。
基本上没有人自己的高考分数能够上双一流,却选择去一所非重点大学。
既然当初没有足够的努力,又何必在自己入学后、毕业后去苛求自己的母校呢?
双一流大学也好,985大学也好,都在想社会传达着一个词“优秀”。
我们不能说没有进入双一流大学的人就不优秀,只能说那些通过自己的付出,进入高等学府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如果自己优秀,不管名称头衔怎么变,你所在的母校始终是优秀的。
不要用“没考上大学照样可以很牛逼”、“北大毕业还不是回家卖猪肉”的说法来麻痹自己,那些不过是失败者自我安慰的借口。
站得高看得远,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能站的比别人高,这也不阻碍你发现别样的风景。
“我的母校,不是双一流。”
这句话等你成名回母校演讲时再说出来,才很让人振奋吧。
母校没能被你引以为傲,那就让母校以你为傲吧。
自己优秀,比自己在什么学校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