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我们真的“教”对了吗?
1
前几天,听一个妈妈在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她带孩子去开一种适合孩子开的小车,她跟孩子爸爸教了半天,孩子跟懵了一样,什么也没听明白,完全不会操作,最后自己摸索半天,学会了。
她说,真羡慕旁边的一对父母,他家的小男孩,父母说什么一听就懂,抬着头连方向都不用看,父母说往哪开,立刻就朝哪开,看人家这孩子多聪明。
我说,“高兴的应该是你们,你们的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还没有被破坏,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一个机器一样,看都不用看,你们说东,他就往东,你们说西,他就往西,完全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我说完话,她怔在那里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总是太在乎“教”所产生的即时效果,却全然忽略了孩子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才是孩子终身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们就是被“教”大的,也会很自然的去“教”我们的孩子,更是认为孩子就是我们一点点“教”出来的。
我们从未质疑过,其实有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出了问题。
2
我也曾是那个善于“教”孩子的妈妈,直到偶然间一件小事的自我觉察。
记得我姑娘刚满两岁的时候喜欢玩积木,我就在旁边“教”她,我说要把重的和大的积木放在最下面,因为这样摆上去的积木才不容易塌掉,才能垒的高。
后来有一次,我看她很认真的在搭积木,我发现她完全没有按照我“教”的来,她靠自己一次次的尝试,摸索,自己把各种各样的积木穿插着堆了起来,堆得很高也没有倒掉。
我当时在旁边看了就有一种又高兴又自责心情,我高兴的是我女儿好厉害,自责的是我女儿比我想象中的厉害,而我差点就破坏了孩子与生俱来的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孩子心智的发展同她身体的成长一样,是不需要我们“教”的,她是通过自己的自由探索来自我发展的,如果按照我以为的标准去“教”孩子,反而是在束缚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
3
记得蒙台梭利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儿,在我们成人看来,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行驶。
当孩子没有让火车在轨道上玩,而是用他自己的玩法在玩时,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该在火车的轨道上走,应该这样。”
可孩子不想这样做,但爸爸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就不断地“教”孩子,不断地干涉孩子的玩法。
相信这样的小事我们并不陌生,这种事就像我们教孩子吃饭一样再平常不过,所以我们从来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更不会想到这是不对的。
而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爸爸这样的做法就是在破坏孩子的自我组织的能力,在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总是尽可能的多“教”孩子,却不曾发觉我们正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框住了孩子“无限”的发展潜力。
3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发的帖子,她说她的女儿很乖,但是为什么不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可以自己玩一会,比如玩个积木,捏个彩泥什么的。
她的女儿玩的时候必须要妈妈陪着,几乎每做一个动作都要问妈妈
“这样可以吗”
“这么做对吗”
“这个怎么做呢”
“这个我不会”
而且平时感觉孩子特别没有自信,一点也不快乐,带她出去玩她也不会自己找个地方玩,对什么也不太感兴趣,妈妈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这位妈妈很苦恼,她说她是一个比较强势和事事要求完美的妈妈,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她在孩子身上事无巨细的付出了很多,她细数了孩子上的各种早教班,兴趣班,以及自己对孩子行为的高标准要求,总之,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按照她的要求来做。
可不知为什么孩子最后变成这个样子?
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父母教育模式的呈现,这位妈妈按照自己的标准一言一行“教”出来的孩子,没有了自己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没有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成了一个事事都要寻求妈妈意见的“乖”孩子。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最终妈妈竟也不能接受自己“教”出来的乖孩子。
这位妈妈式的“教”孩子,不仅仅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判断和自我探索的能力,更是让孩子错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她不是在教育孩子,她是在塑造下一个自己。
如果我们总是以自己思想中的是非曲直,标准对错去“教”孩子,那我们的认知就是孩子认知的天花板,孩子将永远跳不出我们父母的世界。
3.
在我们的思想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孩子就是“教”出来的,没有“教”孩子怎么成长。
这正是我们总试图“教”孩子,塑造孩子的根源。
我们不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可以自我成长的,我们不相信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向更复杂、更完善方向发展的天然趋势。我们要意识到人类的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
蒙特梭利也说过:“孩子的发展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而这源于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他们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想方设法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天才。
最近常常刷屏的傅园慧式的原生家庭,让网友们羡慕不已,傅园慧说:
“我的父母对我从小的教育方式就是你自由生长吧,他们就是总是告诉我,你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想做的事情,然后他们不断地告诉我,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个天才。”
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信任他,相信他是个天才的父母。
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天才应该是我们一切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尊重孩子,才能学会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教”孩子。
4
我们的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自己成长起来的。
我们都曾经感受过各种“教”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无奈,我们更加知道自由的空间对一个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他说这是“活教育”,而我们的“教”是一种“死教育”,是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放下期待,少“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人。